“成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且随着时代的不同,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成才就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做出一定业绩的人。至于你究竟是在哪个行业、在什么领域做出一番业绩,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远的不说,近五十年来,人们的成才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做一名人民教师、当一名士兵、成为一名工人、成为科学家、成为大作家等等,都曾经是人们的理想。现在呢?成为一名企业家或者是娱乐明星,也都是一种成才的观念。
据媒体报道,超女李宇春已经当成教育典范,被编入由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派往明天的教师》中。该书的编辑者认为,李宇春的成才之路表明,在大众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孩子成才的标准也是多元化的。
这种说法是不错的。只不过,在把“超女”的故事编入的同时,就意味着一种示范。我们并不反对一夜成名,但是一夜成名是否能够成为一种人生成功的示范,并进而成为青少年效仿的榜样,这还是一个疑问。另一个疑问是,成名是否等于成才?假如成才意味着具有广泛的知名度,那么是否会造成把名人等同于人才,不是名人就不是人才的价值导向呢?
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在书中,李宇春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并不等于“成才”的全部。但有一点不必怀疑,那些“成才”的故事,大多是“成名”的故事。因为只有名人的故事才可以广为人知,并具有示范的意义。但是假如我们单纯地把着眼点放在成名的过程上,忽视了成名前的努力,以及他们所致力的事业的具体意义,那么这种“成才”的范本就只能沦为“成名”的手册,既没有教育价值,也没有指导意义。毕竟,在成千上万个怀有“超女梦”的女孩中,只出了一个李宇春,也只有一个周笔畅和一个张靓颖。
必须看到,李宇春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其他女孩的失败,而且这种成功也过于偶然,甚至不能等同于“成才”。如果我们不能说明这种“成才”的必然性,那么所谓“成才”的指导意义就会完全失效。
只有一个李宇春,而成才却并不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去争抢那一个“人才”的名额。所以不必效仿李宇春,因为我们知道,还有无数成才的道路可走。(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