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商报记者 卢萍 报道持续两天的大雾给南京的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给商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实际上,不仅是大雾,台风、暴雨、干旱、雷电……每次的自然灾害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如何降低这类损失?
大雾引发系列连锁反应
就大雾对南京经济的影响,江苏省社科院经济学所所长葛守昆说,持续的大雾天气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雾天气中,首先受到冲击的行业是快速交通,如航空、高速公路,交通不便直接影响物流运输行业,由此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影响到生产领域、饮食行业、娱乐行业:许多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都是“现消耗现供应”,持续的大雾使企业原材料供应不上。比如说供电企业,一般是囤积4天至一周的煤炭,而且还是天天供货,持续的大雾,使供电企业煤炭供应的成本提升;比如说饮食业,海鲜供应受到影响,酒店经营蒙受损失;大雾天,很多市民尽量减少出门,娱乐业、商业蒙受损失也不小……
江苏气象灾害年损失300亿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影响人口达4亿多人次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1%~3%,气象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近2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江苏省年平均气温的增幅超过了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增幅。全省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暖冬,年降水量和洪涝年份增多,极端的暴雨事件和干旱以及其他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每年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300亿元左右。按照全省740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因气象灾害就要损失400多元。面对严峻的挑战,气象学家一致认为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减灾机制非常重要。
气象预警可降低损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智协飞教授介绍,现在,世界上最长的天气预报可预报14天,再长时间就不准确了。由于大气运动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天气预报也不是100%的准确。我国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可达85%,在晴雨预报中,小雨、中雨预报较准确,但是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难度较大。目前,江苏已在13个省辖市建立了多普勒雷达,相互联网,能准确地测到哪个地方有积雨云、浓积云,哪个地方有雨层云,在掌握短时云雨变化后准确预报天气。在国外天气预报已经能做到预测未来1~3个小时的天气变化,甚至可以做到定时定点预报。气象预报警报在防灾减灾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气象服务领域已涉及100多个行业,投入产出比达1:40。每当大幅降温、暴雪、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时,人们都可以迅速从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和位于城市显著位置的电子显示屏中得到灾害天气预警信息。
专业气象服务无人问津
据气象部门的专家介绍,我国虽有应用气象学的研究,但还没有专门的气象经济学。实际上,早在20多年前,中国就已从国外引入了气象经济学的概念,但一直不成气候。南京气象局表示,虽然也有专业性服务,譬如为行业提供特定的气象信息,但是并没有多少企业重视,表示希望订购气象服务。很多企业认为对于气象的关注就是关心每天的天气预报。然而我们平时在媒体上看到的天气预报,都是属于一种公益气象的信息,它是一种粗放的、面向公众的气象信息,并不属于专门气象经济学的范畴。而专业气象预报则是为订制单位“量体裁衣”的精确气象信息,能帮助企业预测,进而直接指导企业生产、采购、销售。
1:98,气象经济商机无限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气象经济学的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也就是说,投入1元钱,就可以得到98元钱的回报。国外不少企业已经得到气象投资的丰厚回报。比如,日本经营电冰箱和空调的厂商,他们每年都会斥巨资购买大量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数据,以此来分析气象变化与销售额的关系。当气温超过30℃以上的天数每增加一天,空调的销售量就会增加4万台;而气温每相差1℃,销售量可上下浮动30万台。德国也是如此,这个啤酒消费大国,每当他们国家的平均气温超过22℃时,啤酒就开始畅销;而当气温再每上升1℃,大瓶装的啤酒则会每天多销230万瓶。气温在30℃以上时,每上升1℃,全国啤酒销量增加100万杯,这就是著名的德国啤酒指数。类似的空调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情绪指数、睡眠指数等一系列气象指数,都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在发达国家,气象信息服务逐渐形成产业,气象公司效益都相当可观。在日本,仅东京一地就有气象专业公司上百家,平均资产规模都在5亿至10亿日元左右。日本最大的私人气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拥有员工380人,业务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环境、防灾、能源、航空、海洋等等。在美国,2002年时已有300多家从事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公司,生意都十分红火。
跨国公司看好气象蛋糕
面对气象经济这块大蛋糕,国内大部分气象台都不知如何下手,而实际上,许多国际上有实力的气象公司已经对中国气象经济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了。据悉,目前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等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机构,已占据上海、广州大部分远洋航运公司的气象服务领域。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正在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导航服务。(编辑 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