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决定电影“命运”的一种力量
院线是电影市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处于片方、影院、媒体三方的交叉点,是所有信息的中转站。
撰稿/王 倩(记者)
对于电影来说,它的放映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院线和影院决定的。院线是2002年6月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后产生的新事物。它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记者专访了上海联和院线公司副总经理吴鹤沪。
电影市场的“二传手”
记者:院线公司在目前的电影市场上承担着怎样的功能?
吴鹤沪:简单地说,就是批发商。全国那么多的电影制片单位(包括民营的、香港的),电影院也是星罗棋布,但每部电影的片方不可能自己去和全国几千家影院去谈判,中间的这个环节就是由院线公司来承担。面对制片方,寻找到片源,排给下属的影院。面对影院,承担每个月的排片工作,同时负责和制片方的结账。我们需要了解影片的生产规律,下个月市场上可能会有哪些片子,我们分别可以搞些怎样的宣传推广活动。特别是在商业社会,影片可以和商业活动和品牌结合。好多电影制片方也会找上门来,商量什么时候举行首映,什么时候召开新闻发布会?什么时候给记者看片?
记者:这些是制片方的意思,还是你们的点子?
吴鹤沪:他有了主意,再和我们商量的。
记者:很多朋友在抱怨,想看《三峡好人》,但找不到放的影院。甚至出现了原定放的《三峡好人》,临开场时换成了《黄金甲》。
吴鹤沪: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电影的市场有效寿命是很短的,排片可能就只有1周的档期,第二周就有其他电影上映了。《黄金甲》票房很好,那《伤城》上映后,《黄金甲》还会继续放;但如果换成是《三峡好人》,放到21日肯定就会刹车,之后的票房就都属于《伤城》了。这个问题是由影片自身的质量,和对社会的吸引力来决定的。
记者:也就是说,你们排定好一个月的档期,但电影院自己还可以决定放哪部片子?
吴鹤沪:对,电影院有自主权。但电影院对影片的了解是通过我们的,一方面它会信任我们,另一方面它的渠道也没有我们畅通。我们这么排有我们的道理。如果我们给某家电影院排的是,6个厅放3个《三峡好人》的拷贝,2个厅放1个《黄金甲》的拷贝,影院肯定要造反。
票价问题
记者:很多人关心电影的票价问题,现在的票价是不是太高了?
吴鹤沪:很多非电影业的领导只要谈到市场,第一反应就是票价太高,向我们发出降价的指示。还有人说,票价降低一半,观众多一倍。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效果的话,影院经理们是傻瓜吗?10个人看10元的电影,或者100人看1元的电影,肯定选择后者,这样爆米花还能多卖一些啊。为什么他们不做呢?
《黄金甲》在上海最低票价是规定的30元,但高的票价达到八九十。但我一看报表,票房最高的影院恰恰是票价最高的影院。票价高,人反而来,低了反而不去?我得出的结论是,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将价值放在第一位,价格可能放在第二位。当电影由价格决定价值时,他们会接受高价格。因为高价格产生的高价值里,包括电影院的品位,比如你是在环艺影城看的电影,还是在区里文化宫电影院看的电影;还有影院所处环境的商业地位,你是在徐家汇南京路还是在闸北区某某街道的电影院;还包括电影院场所的设施和服务,灯光、色彩、可乐和爆米花等都是的。在价格和价值碰撞时,人们现在可能更注重价值,他们反而会选择高票价。当然我不是说高票价是正确的,而是说年轻人往往将高价格和等价值等同。
记者:实行周二半价票以来,有利于票房吗?
吴鹤沪:不能这么简单说,在影响电影票房的诸多因素中,我认为票价是很后面的。我有数据表明,周二的半价对周一和周三是一种伤害。过去周一称为黑色星期一,然后逐日票房递增到周六,周日会下降到周五周六的平均数。现在周二半价票实行后,周一更黑,周三也下降,甚至连周四都是低谷。总体是否得益,很难说。
我当初也提出过,半价票是可行的,但具体选择在某一天是不经济的。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工作日晚上18点前都实行半价票比较合理。还有一种方法,在5个工作日里,每天全上海有五分之一的电影院实行半价。那就天天有半价了。为什么一定要集中在周二?周三票房更差,就没人管了。既然政府出面了,那就尽量更合理化一些吧。
我们有影院独家推出周三半价票,效果就比周二好。周三就它一个半价,平时在众多影院中的票房排位在第12位左右,周三就能排进第五位,政策用得比较好。我们帮环艺电影城设计了一个“18点18元”,每天18点放映一场18元的电影,平时的票价要60元。这个时间原本是低值空间,但原先尴尬的时段,现在经常满座。当然它那个地段白领特别多,采取这种方式合适。
记者:我的同事曾在周二去看《墨攻》,一个1000多人的厅里坐了10个人。
吴鹤沪:票价与受众群体是相对应的,简单地以为只要降价就会增量或只要提价就会增量,都是不可取的。我主张不同的影片,在不同的电影院,不同的放映时间段,不同的大小厅,制定出多元化、多层次梯度式的票价。不是一成不变。涨涨跌跌,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比如《黄金甲》期间,在票价上做点小动作的电影院是聪明的。《黄金甲》上映的第一个周末,环艺电影院的票价是90元,但恰恰是它满座了。
宣传和广告
记者:这次看《黄金甲》感觉贴片广告特别长,广告收入肯定很多。片方、院线和电影院一般如何分账呢?
吴鹤沪:《黄金甲》招商引资比较成功,贴片广告的时间就达到了9分钟,但这部分广告费用和院线以及电影院无关。而电影院本身也有广告商,每场电影要放映多少时间的广告,这部分广告费用和制片方以及院线也无关(记者注:以永华影城为例,电影放映前的广告权包给了一家广告公司,但一般一场电影前播放的广告不超过8分钟)。
片方、院线和电影院三方分账没有统一的模式规定,大致保持在净票房收入(扣除5%的电影基金和3.3%的营业税)的40%、10%和50%左右,会有上下波动。
记者:宣传推广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保证,甚至有说一半的制作费都要花在这个上面,值得吗?
吴鹤沪:宣传得当很重要。比如年中上映的《疯狂的石头》,最初它选择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时候来宣传。那个时候大环境很好,国际电影节嘛;但小环境并不好,每天无数电影上映,很容易就淹没在其中了。影院经理都不知道它是一部马上就要上映的新片子,而以为只是一部电影节的参展片。他们也没有找我们院线,而是自己找了一家电影院,中午11点做起了推广宣传。等到影片正式在上海上映时,影院经理一听说是导演和主演不出名的国产片,一部无名的国产片,就不排了,扔了。等到外地票房都很高时,片方才想起来问上海票房为什么低呢?然后我们再把导演请过来,让记者看片,哄堂大笑后,重新推广,结果在上海取得了100多万的票房。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