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电(记者周润健 宋常青 郑天虹)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但同时出现的一些大学生在推荐材料上弄虚作假、签订就业协议后违约等不诚信现象,让不少用人单位既头痛又反感。在高校就业市场中,大学生为何频频出现就业诚信问题?如何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虚假材料,高毁约率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陷入诚信危机
毕业生求职的第一道关口是向招聘单位提供自荐材料,不少招聘者也是据此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进而影响到录用。 基于此,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在2004年招聘时曾收到近百份大学毕业生个人简历,但在这些应聘材料中,竟有4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3人同时为某班的团支部副书记。
据兰州某高校一次问卷调查显示:有48%的学生坦言在求职自我推荐表中进行过技术加工,有21%的学生表示准备对自己进行一番大胆包装,1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有14%的学生说要按实际情况做简历。
除编造虚假自荐材料让用人单位反感外,签订就业协议后不履约更是让用人单位伤透了脑筋。
天津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去年曾招过几名大学生,但到了报道期限时,这几名大学生却一个也没来,后经询问得知,这几个人又签了别家单位,不仅浪费了一中院当年的进人指标,也影响了单位的工作计划。
据了解,每年11月到次年6月,是大学生就业找工作的时间,但从7月开始,又成了大学生毁约的高峰。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有四大原因
一是学生自身原因。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就业时间紧、就业渠道少。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胡捷分析说,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时间集中,就业的渠道大多是人才招聘会,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到人才招聘会上的企业数量、规模也各不相同,不能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要。而学生在毕业前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及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受时间、精力所限,往往抱着有了单位先签一个再说的想法,待有了更适合的又赶紧违约,造成违约事实的发生。
第二,对就业形势缺乏整体宏观的把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往往依据旧有经验和感性认识,作为自己的就业指南,一旦发现一个较好的单位就一拥而上,草率签约,而很少考虑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如果有了更合适的单位就又不甘心,便产生违约行为。
第三,法律意识谈薄。
很多学生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以后不合适时就违约。他们往往只考虑违约可能承担的经济损失,认为这与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二是一些用人单位缺乏诚信助推大学生在求职时诚信缺失。
个别企业参加招聘会醉翁之意不在酒,要么是打广告做宣传,要么是碍于主办方面子来凑数,有的甚至借机招聘廉价劳动力。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一些用人单位在处于主动地位的情况下,无视求职者的利益,甚至用欺骗的手段使毕业生就业陷入困境。招聘、应聘双方诚信的缺失,使整个人才市场处在一种彼此不信任的非正常状态,进而导致大学生在求职中的不诚信行为愈演愈烈。
三是道德教育的功能弱化使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
在道德教育中,简单化、理想化和公式化的说教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对诚信教育的忽视使许多学生并未将违约视为失信,而是将其当作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的踏板,更有甚者将虚假包装当作求职的技巧到处宣扬。
四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监管缺位是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外在条件。
当前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处在不断改革探索的阶段,还有很多政策、条例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到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行为约束不力。
记者在天津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翻阅学生就业协议书时发现,协议书中有关违约金数额一栏大多数都是空白,正因为很多企业和大学生忽视这一点,为以后违约埋下隐患。
重构高校毕业生诚信体系迫在眉睫
有关专家指出,毕业生诚信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对今后毕业生的签约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直接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当务之急是重构高校毕业生诚信体系。
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高校要建立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审查制度,防止弄虚作假;确立严格的签约、毁约程序,明确违约责任,防止签约、毁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建立信用档案。尽快建立全社会的信用系统,把每个人的学历、就业以及今后的贷款、住房和汽车按揭等情况录入该系统,让银行、公司或相关单位可以付费查询。
二是建立校内信用体系,实施违规违法惩戒制度。
在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搞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首先建立高校内部的信用体系。第一,实行信用评价,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信用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展开,形成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督促学生讲信用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之中。第二,构建毕业生--用人单位信用监督机制。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需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创造。就业指导部门向毕业生推荐的用人单位要严格甄别、审核,建立校内诚信纪录良好的用人单位数据库,优先向毕业生推荐,对于诚信记录差的单位,谢绝接待。
三是强化维权意识,主动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教育,把《劳动法》《合同法》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对于个别用人单位无视法律、不讲诚信的行为,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作为重要的中介,应主持公道,协助毕业生维护其合法权益。
四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合理引导毕业生就业。
为简化和加快毕业生就业过程的办理程序,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构造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并使其成为未来招聘的主要形式。
从毕业生角度来看,能够方便迅速地查询到大量符合自己求职要求的就业信息。此外,网上洽谈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及时答复,这不但能加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毕业生也不用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用人单位的运转状况和招聘情况。
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通过毕业生就业网可以全面地向应聘毕业生介绍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既有的放矢,又节约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从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角度来看,可以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信息数据库,对毕业生供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把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针对社会需求调整引进毕业生的政策。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