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选秀
本报记者 张贺
2006年各种“选秀”活动风起云涌,“选秀”活动名目之多样、内容之驳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选秀”在吸引大众参与热潮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赞之者认为,“选秀”改变了观众被动接受的娱乐形式,真正把参与权和决定权交给了大众,因此“选秀”是“草根的狂欢”。与以往的各种比赛相比,以“超女”为代表的“选秀”活动大大降低了进入的门槛,使参与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我在现场”的感觉。
但是,批评者们则认为,“选秀”活动鼓吹的是“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对于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所谓大众参与难以掩饰背后强烈的求利冲动,说到底,“选秀”不过是一场商业利益主导的娱乐秀。“选秀”活动中,评委们夸张的评语、某些选手丑态百出的表现以及高昂的短信费用给批评者们提供了证据。
赞美也好,批评也罢,“选秀”活动的大量涌现实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这些年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给中国人带来的最大变化除了经济上的相对富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公民自主权利的扩大,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选秀”活动契合了这种社会思潮。
热闹非凡的“选秀”活动在攀上收视高峰的同时也酝酿着危机。内容和形式的同质化不可避免地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选秀”活动使出乖露丑成为一个卖点,而某些参赛者也有意制造噱头,迎合观众的猎奇和窥视心理,这些都给“选秀”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些专家建议,“选秀”活动不要过分强调偶像崇拜,而应传达公平、自信、团结、奋斗的主流价值观。
《人民日报》 ( 2006-12-28 第09版
)
(责任编辑: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