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这座城市讲不完的故事爱,是这座城市永不停止的行动
关爱铸就深圳城市风格
一个让全国人民都为之动容的好人丛飞,一支多达16万人参加的义工队伍,一张让上百万人受益的城市关爱地图,一场800万人次参加、涉及1000多项爱心活动的关爱行动……2006年的深圳,让人注目的不仅仅是傲人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还比以往多了一个关键词:关爱。
和关爱联系在一起的,有很多难以忘记的名字:个人出资“募师支教”的企业家许凌峰、以德报怨将爱无私奉献给“仇人”的公务员陈建林、花光个人积蓄照顾贫困晚期癌症患者的志愿者高正荣、8年无偿献血总量达到2.2万毫升的教师张直光、创办国内首个民间刑释人员帮教基金的失足者王金云、投入800万元开展16项爱心行动的企业富士康集团……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关爱的意义,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深圳这座城市真正的风格,是深圳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与爱心同行的16万注册义工
“一个高贵灵魂的升华、飞翔,得到了丛林般的响应。”在丛飞同志的追悼会上,这个声音久久萦绕在会场上空。对于16万和丛飞一样,默默地奉献着爱心的深圳注册义工来说,他们比别人更理解这句话背后深刻的含义。
“我们不只为活着而活着,我们要为更多的人快乐地活着而活着。”深圳五星级义工高正荣把时间、金钱、精力无偿奉献给了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自己没存款没房子没成家,却让几十位贫困癌症患者带着微笑和人间的温暖,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同样是五星级义工的陈锦花用她的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我不相信他的人生注定就只有那么短,只要我们努力,他也可以快乐地活得更长。”这个他,是与她素不相识的地贫症“弃儿”浩浩。5年来,无论是烈日当空的午后,还是寒风冷雨的冬日,这个未婚“妈妈”为了一个别人的孩子,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
在深圳,16万注册义工,近40万项目志愿者,深入全市632个社区,帮困助弱、社区助残、交通服务、环保服务、热线服务、志愿支教……义工们热情的笑容和忙碌的身影,每天活跃在深圳的各个角落,活跃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们身边。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义工的爱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在深圳传递蔓延,让我们这座城市充满着关爱的芬芳。“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成为2006年深圳人的时尚,每天主动上门报名参加义工的人数都在百人左右。一项权威的调查表明,86.5%的深圳人认为花时间做志愿者值得,42%的市民有过志愿服务的经历。
与义工队伍的蓬勃发展一样,深圳的文明曲线也昂然上升。2000年以来,深圳的关爱指数年均递增20.81%,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与这个指数相对应,讲求奉献、舍己为人、关心弱势群体,成了深圳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浓厚的关爱气氛下,全市103万人次献血206吨,救治伤病患者38万人次,让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无偿献血百分之百满足临床需要的城市;11000多名在深圳骨髓库登记的志愿者,200多名眼角膜捐献者,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生命和光明的希望;“爱心一族”、“巾帼互助队”等爱心团体的壮大,让越来越多的深圳人感受到了关爱对于社会的力量。
从深圳撒向全国的爱心大网
2006年11月28日,河源市委副书记、市长吴锐成给深圳人民送来一面“博爱永恒”的锦旗。锦旗的背后,又是一段深圳人演绎爱心的故事:今年夏天,河源受到多个强台风的影响,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关键时刻,深圳人民送上了3000万元的专项救灾资金,帮助9005户居民开始重建新房。就像丛飞念念不忘初闯深圳时别人给予他的帮助而要倾其所有来回报社会一样,在全国人民支持下率先富裕起来的深圳,具有强烈的反哺精神。深圳的爱心、真情和热力,通过一个个关爱的使者,源源不断地献给了青藏高原、云贵大山、塞北村寨、粤东贫困地区……2006年,太多的爱心人物把深圳的关爱撒向全国。个人出资“募师支教”的许凌峰,2006年度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位居第二的余彭年,化恨为爱彰显人间大爱的陈建林……当全国的媒体同时把焦点对准他们的时候,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深圳人丰富的爱心世界。2006年,太多的爱心事件让各地都把眼睛投向深圳。井冈山老区娃来深圳过年,贵州、安徽万名农村学生收到深圳捐赠的医疗保障卡,抗洪英雄李大为的父母和妹妹安家深圳,深圳学生发起的“慈善一元捐”在贵州建起8所希望学校……当一封封感谢信飞来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人们心灵上引起的震动。到今年10月份止,市慈善会统计到的各种捐款已达1.8亿元,而据市民政局估算,深圳全社会一年的捐赠额约有4亿元。一份福永商会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爱心账单,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局部看到深圳人的爱心轨道:为西部“母子健康快车”捐款15万元,为广东抗洪捐款60万元;捐款数百万元,在贵州、高州、廉江、揭东建设希望学校;为粤北、粤东水灾捐款60万元;筹集捐款200万元,成立商会慈善基金……关爱精神的传播比金钱的给予更重要。就像送贫困孩子来深圳过年的井冈山市教育局负责人说的那样:孩子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他们收到了礼物,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深圳人和深圳这座城市浓浓的关爱,这将是他们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
关爱赋予文明城市的内涵
陆有群是一位深圳地贫儿的母亲,每个月为儿子换血的费用成了她沉重的负担。今年的关爱行动中,热心市民发起了6个家庭帮助一个地贫儿家庭的“6+1”活动,这为她和所有像她一样的困难家庭解了燃眉之急。领取了免费输血的“燃料卡”之后,陆有群和儿子看到了希望,来自身边的关爱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充满了阳光。有爱的地方就是家园,有爱的城市才有未来。作为全国第一批文明城市,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何让数百万外来建设者感受到家园般的温暖?如何让困难群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如何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移民”彼此之间不再陌生?深圳,用关爱给这些问题做了最好的解答。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评价丛飞事迹的时候说:“丛飞的爱心,丛飞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正是我们建设文明城市、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追求。我们这个城市需要更多的丛飞涌现出来。”就像他所期待的那样,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市民都行动起来了。用自己的关爱精神,给深圳这座文明城市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2006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一连串带着社会关爱的消息见诸报端:首个深圳农民工工作综合性文件发布,农民工子女教育将统一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农民工将享受紧急救助基金;深圳将拨出1545万元专款,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市福彩公益金将出资6000万元,用于我市老人社区服务……从困难家庭的廉租房,到援助深圳贫困大学生的“雏鹰展翅”,到严惩欠薪老板的专项行动,深圳人感受到的关爱,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我们在关爱着别人的同时,也享受着关爱给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带来的安详与和谐。公交车上的让座、危难时的见义勇为、公共场所的遵章守序,对孩子的一份耐心、对员工的一份体贴,对同事的一份宽容、给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把站在十字路口的盲人扶过马路、对清洁市容的大姐说声谢谢……深圳人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告诉人们,关爱就这么简单,文明可以这么实在。
年轻深圳正在形成爱的传统
12月5日的深圳街头,一群素不相识的深圳人让患有精神病的江西青年金山结束了噩梦般的生活:一位巡逻的保安、一位去公园锻炼的中年妇女、一位打车路过的工会主席、几位在宾馆值班的工作人员、一位在车站等车的精神科医生……众多爱心人士帮助金山联系到了家人,踏上了回家的车。没有专门组织,没有刻意号召,这一切就像一场自发的接力赛,接力棒自然是深圳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有人说关爱已经成了深圳的名片,应该说这样的表述还不太全面,因为那样的说法多少还带有名利的成分。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关爱,却是那么的实在、自然,就好像生活当中的习惯一样。是什么让彼此陌生的深圳人拥有如此默契的关爱呢?应该说,这一切离不开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社会广泛营造的关爱氛围。在深圳,有一个每年长达3个月的关爱行动。政府既是关爱行动的倡导者,又是这一理念的积极实践者。他们率先推出“尽职责、送温暖”活动,各级公务员走街串巷,了解百姓疾苦,给市民送去温暖和关怀的同时,又通过爱心人物、家庭、社区、企业的评选,搭建爱心大平台,积极地影响着每一个人都投入到关爱别人的行列中来。关爱行动最大的价值,在于把市民自发的爱心义举变成了制度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变成了一个城市共同的文明节日,让整个城市都变得更加和谐。12月15日,即将拉开序幕的第四届关爱行动向社会公开征集活动方案的最后一天,热心市民夏北威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心愿:爱在鹏城,有你有我,爱在鹏城,小小的我,爱的心撒满每个角落……关爱,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
今年4月25日我们送别丛飞的时候,有一句悼词让我们久久难忘:“我们这座城市是那样年轻但却深厚,在她短短二十五年的城市历程中,涌现出了贺方军、柳献共、郭春园等一大批志士仁人、英雄模范。今天,在这片热土上又产生了可爱的丛飞,我们还有大批这样的人物,我们还有成百上千万人参加的关爱行动,这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风格和正在形成的传统。”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个声音还在我们耳边回荡。它让我们记住:爱,是我们这座城市讲不完的故事;关爱,是我们这座城市永不停止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