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据调查,目前世界舆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北京奥运赛事之外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上,以及赛场内外中国人小节这类微观的问题,并以此来看待奥运会举办效果的好坏。72%的外国记者普遍担心奥运期间在中国遇到交通问题,47%的人认为语言将成为障碍。 |
调查:北京奥运 外国记者关心啥?
调查发现,世界舆论普遍关注北京奥运会赛事之外的事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闵捷、丁逸旻报道 将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一经颁布,就被认为是向外国媒体敞开了中国的大门。 那么,外国记者到底关心北京奥运的哪些方面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专项课题组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给了我们一个有些出人意料的答案。
新华社对外部所属的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在2006年9月成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专项课题组,对近期海外媒体涉华、涉奥报道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对参加9月份北京奥运会第一届世界媒体大会的外国记者做了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2份)。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走访了多位奥运专家、传播学专家、社会学家、公共关系专家、对外报道专家以及外国媒体专家、外国中国问题观察家等权威人士。
注意力在赛事之外
调查显示,与中国国内部分机构和媒体主要关注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等方面有所不同,目前世界舆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北京奥运赛事之外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效应的综合评价上,并以此来看待奥运会举办效果的好坏。
课题组对关注北京奥运的外国记者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你想了解哪些有关北京和中国的情况”时,50%的受访者选择了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53%的人选择了文化遗产,38%的人选择了经济发展的商机,21%的人选择了自然环境,只有16%的人对体育和涉及奥运会的内容感兴趣。
“我认为,它肯定将成为我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实际上这不仅是一个体育比赛,它将使一个国家踏上世界的中心舞台。”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思说。
如同历届奥运会一样,对中国而言,奥运会绝不单是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国家形象塑造的大好时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开始进入倒计时。不到两年后,北京将迎来1万多名运动员、3万多名记者和50万外国观光者,还将面对全球几十亿人的目光。我们能否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的、真实的中国?
最担心北京的交通和语言障碍
“中国人很友好、乐于合作、乐于助人,热情。”欧洲新闻图片社的加里·肯珀在接受访问时说。加拿大《蒙特利尔日报》的莫内莱·赛恩登也有同感,不过他和肯珀还有着同样的忧虑,就是“严重的污染和拥堵的交通”。
在回答“你在北京和中国的这一段时间,最令你满意的事情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时,31%的受访者说最让他们满意的是中国人的友好、热情、真诚和开放的态度等,有25%的人对在中国的饮食和住宿表示满意,但有16%的人认为在语言沟通上仍然存在障碍,希望出租车等服务行业能够提高英语水平。另外,有31%的人认为北京最需要改善的是交通和空气污染。
外国记者普遍担心交通和语言问题会给自己的采访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对“你最担心采访北京奥运时遇到哪些困难”这个问题,72%的记者回答他们最担心是交通和旅行问题,47%的人认为语言将成为障碍。
另外还有28%的人担心中国政府的媒体政策,13%的人担心获取信息的渠道。很明显,海外媒体十分关注北京能否兑现在申办奥运时有关新闻采访方面的承诺。
东道主素质受关注
“奥运会往往会带来过度投资和过度建设,包括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也是如此。基础建设、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可能超过实际需要,带来过度投机,2008年以后,经济肯定会有所调整,问题是这种调整会不会导致经济崩溃。”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龙安志(Laurence
Brahm)接受采访时说。可以想像,奥运期间及其后一段时间,世界将把镜头对准中国的经济环境、贸易环境、投资环境、采购环境。
调查发现,外国媒体不仅关注奥运筹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之类的宏观问题,也关注赛场内外中国人的小节这类微观的问题。
“最需要改进的是中国公民的日常行为。例如,不要随便破坏规矩、随地吐痰、推推搡搡、乱丢垃圾等。”美国麦卡奇公司的蒂姆·约翰逊说。
接受访问的外国人普遍认为中国人很友好很热情,但对北京市民的文明素质评价不高。他们一般提到的问题包括:首都国际机场的脏乱差和黑车、随地吐痰、不排队、行人闯红灯、待人接物不讲礼仪等等。接受访问的一些专家还担心警察、保安等的风貌会给海外留下不良印象。
奥运期间,中国人不仅是东道主,更是观众。受访人士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北京奥运期间,是否会重演2004年亚洲杯比赛期间,一些中国球迷的过激言行。龙安志认为,这会让别人觉得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非常高,甚至会让别国对中国的发展感到非常害怕。“重要的不是中国得多少金牌,而是友好竞赛。”龙安志说。
这种担心似乎不无道理,在刚刚结束的亚运会羽毛球比赛中,就出现过某些中国观众在现场对裁判报以“京骂”的现象。长期从事对外报道的新华社高级编辑熊蕾说,中国观众不要过于注重输赢。
批评意见也应见报
在被问及“你怎样评价到目前为止中国媒体对奥运筹备的报道?”时,外国记者的一个突出印象是中国媒体的批评性报道太少了。
加拿大《环球邮报》记者杰弗里·布鲁克认为,“中国媒体需要提供一个平衡的、包含正负两方面的报道。”
“小骂大帮忙。”龙安志指出批评性报道的积极作用,“中国媒体,塑造形象,应该学外国媒体,30%小骂,70%大帮忙。”
对于目前中国媒体缺乏批评的声音,中国媒体人士也有同感,“如果我们的媒体一味说好,等到奥运会开始后,外国媒体发现了问题,肯定会大做文章,反而对我们的国家形象不利。倒不如像雅典和悉尼奥运会那样,开幕前的批评很多,开幕后的赞扬较多。”熊蕾认为,我们应当有承受批评的心理准备,这样反而会对中国比较有利。(国际先驱导报)(本报记者李志辉、娄琛、姬少亭、曹凯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新闻:中国球迷在多哈高喊裁判傻× 印尼观众嘘声回应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