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是传说中耶稣诞生的地方,素有“和平之城”美誉,但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乱却给这座城市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今年的圣诞节更被当地媒体冠以伯利恒“史上最悲伤”圣诞节的称谓,因为一年来,国际上的经济封锁、哈马斯与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几场大规模的流血内斗、以色列持续建造的隔离墙等,给伯利恒当地民众带来的只有更多的悲伤和无奈……
旅游业没有圣诞礼物
24日,伯利恒举行了盛大的圣诞游行。 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市中心的马槽广场上。乐队鼓乐齐鸣,孩子们也打扮成圣诞老人的模样欢天喜地跑来跑去。乍看上去,这种场景与世界各地的圣诞欢庆活动没有什么两样。但在充满喜庆的鼓乐声中,还是传来了一些不和谐之音。
“我们今年根本没有得到圣诞礼物,”72岁的店主萨巴尔站在自家的商店门前说,“对伯利恒的居民来说,最好的圣诞礼物就是如织的游客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旅游收入”。今年的圣诞节,他和其他店主的商店一直生意冷清。
另一家纪念品商店店主阿德南说:“去年的生意就已经很糟了,没想到今年更糟。一小拨游客乘大巴来到这里,快速走进圣诞教堂,然后就走了,很少有人光顾我们的商店。”几天来他只卖出了40美元的纪念品,而光景好的年份能卖出数千美元。
在希伯来语中,伯利恒的意思是“面包房子”,阿拉伯语则意为“肉铺子”,由此不难证明此地昔日之殷实。对这座圣城而言,旅游业是经济支柱。但是今年以来,出于对局势的担心,以及穿越隔离墙的麻烦,很多游客还是打消了去伯利恒的念头。
就在几天前,伯利恒市长维克多·巴塔萨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伯利恒掀开了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他预计,今年的游客不会超过1万人,去年为2万,而以前这个季节伯利恒通常会迎来5万游客。
借节庆放松紧张情绪
傍晚时分,记者再次驱车前往伯利恒,感受圣地的平安夜。
在以军检查站前,以色列基督教会的工作人员守候在一旁,向停下来等待检查的车辆发放圣诞礼品———包装精美的巧克力糖果。附加的宣传单上写道:“感谢您前来圣地庆祝圣诞,希望您能为世界的和平祈祷。我们请您把这些糖果带给巴勒斯坦的同仁,为巴以和平架设一座桥梁。圣诞快乐!”一向表情严肃的以色列士兵也对记者微笑,只检查了一下证件便挥手放行了,同时不忘奉上一句“圣诞快乐”。
半个月前,哈马斯领导的自治政府承诺在圣诞前出资5万美元装饰伯利恒,但直到圣诞来临,这笔钱也没有到位。伯利恒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就算这笔钱到位,也不会用来装饰城市的。“包括市长在内,我们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有了这笔钱还是要先发工资的。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钱过节呢?”
记者拦住一名巴勒斯坦的穆斯林青年问:“为什么身为穆斯林,你还庆祝圣诞节?”他说:“阿拉伯兄弟是一家,今天是阿拉伯兄弟中基督徒的节日,我们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我们也需要喜庆的气氛放松一下压抑的情绪。”
正如市长巴塔萨所说:“伯利恒这座小城被以色列的隔离墙包围着,处于围困之中,无异于一个大监狱。我们在努力克服经济萧条和精神压抑,我们庆祝圣诞,是为了让孩子脸上充满笑容,让市民快乐起来。”
点燃蜡烛为和平祈祷
由于道路不熟,记者的车辆“误入歧途”,挤进了人行路。但路边的行人丝毫没有怪罪我们之意,反而紧贴着墙壁让记者的车辆通过。当记者打开车窗表示歉意时,他们则回一句“圣诞快乐”!
记者好不容易“突围成功”来到了马槽广场。相传,圣母玛利亚在一个地下岩洞中的马槽里生下耶稣。现在,马槽已被换成一个大理石圣坛,上面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以标记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这个面积不大的广场向来是人们圣诞夜的聚集之地。
广场正中央,一台名为“点燃一支蜡烛——为了巴勒斯坦和平”的圣诞音乐会拉开了帷幕。这是一支西班牙乐队的义务演出,呼吁和平早日降临这片土地。
音乐会结束后,记者有幸进入了著名的圣诞教堂。这座始建于公元4世纪的教堂一千多年来饱经沧桑,目睹了无数爱与恨的碰撞。今天,它再次见证了人们对和平的期盼。
放眼望去,各种肤色的朝圣者已挤满了教堂,各种语言的“圣诞快乐”祝福声此起彼伏。在神职人员的带领下,人们唱起了圣诞颂歌。一名来自南非的修女对记者说,她和另外几个修女专程赶到这里过圣诞,就是想表达对饱受战乱之苦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关切与对和平的期望。
还有几分钟就到午夜十二点了,身穿灰色西装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稳步走入教堂,坐在了前排。弥撒正式开始了,悠扬的钟声响起,教堂里的人们虔诚地随着主持仪式的主教,唱起了著名的《平安夜》……
凌晨一点多,沉浸在教堂祥和气氛中的人们还没有要散去的意思。马槽广场上,因为没有入场券而只能守候在教堂门外的人们也不舍得离去。他们在广场上,和着轻柔的钟鸣,为这里的和平祈祷着……
是啊,新的一年就要来到,以圣诞的名义,让我们共同祈祷,为了巴以和平,更为了世界和平。 (记者洪漫 王志强)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