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赢家的战斗
6月中旬接到编辑电话,让我去一趟济南,了解一下“女儿举报父亲包二奶”的事件真相。
之前我已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条炒得大热的新闻,大意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一位干部包二奶,被刚上大学的女儿发现,女儿为了挽救父亲,大义灭亲举报到了中纪委。这样一条消息几乎具备了社会新闻的所有看点:女大学生、腐败官员、中纪委、包二奶,一时间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说实话,我已经对这种“官员+情妇+亲情”的社会新闻感到疲倦,所以当初过滤掉了这条线索。然而编辑提出了新的思路,抛开猎奇的视角,希望能够了解到一个女儿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绝路,最终不得不向中纪委举报父亲。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其中存在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而是纪检制度的缺失。
第二天我飞往济南。电话打到她家里,她母亲答应接受采访,有点出乎意料地爽快。
据说女儿第二天下午考完试就会回家,我便在傍晚时分来到了她家。这是位于济南老城区的一幢居民楼,陈旧而编号混乱,我在一大片居民区里足足找了半个小时才找到了她们家的这幢楼。
一进门我吓了一跳。两室一厅的房子里,每个角落都塞满了记者——中央台的,上海台的,湖南的,重庆的,像是国务院新闻办即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样。还有若干批记者正在赶来的路上。
家丑不可外扬,看来这位母亲已经顾不得这个古训了。她要让所有的媒体都知道,她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她的丈夫——准确地说应该是前夫,是如何为了一个40多岁有两个孩子的乡下女人,甘愿抛妻弃女。
说到动情处,她的眼泪啪啪地往下掉。
天将黑的时候,女儿考完试回到家。各路媒体私下开了简短高效的小会,排定了采访班次。为了提高效率,决定一家电视台搭一家报纸同时采访,就是这样,采访时间表也被安排到了凌晨之后。
我和中央台的记者一起,第一组采访了女儿。在做前期资料准备的过程中,此前的报道和女儿在网上发布的材料给我一个初步印象:她对父亲怀有铭心刻骨的、不能化解的仇恨,她可能是一个冲动、情绪化,以致不能自控的女孩。然而现场采访完全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
在两个小时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听到的不是一个关于仇恨和背叛的故事,而是父女之间的似海深情。
父亲在女儿心中一度是个完美的人,并且对她疼爱有加。还是在10年前,父亲就拿出3000元钱给她买了一台电子琴。电子琴到今天还在弹奏,父亲却已经离开了这个家。当父亲要和母亲离婚的时候,悄悄地把这个消息提前告诉了女儿。
而母亲告诉女儿,父亲在小区里另外租了一间房子,“包养”了另一个女人。
一个女儿崇拜了十几年的完美偶像在瞬间崩塌。女儿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她想,至少要挽救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吧,这是底线。
然而这个底线也守不住。于是女儿选择了极端的做法:去中纪委举报父亲,建立一个网站叫做“父亲不如西门庆”。
我们反复地,近乎残忍地质问一个问题:你如何确定父亲是包二奶?
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刚满18岁的大一女生来说,似乎超过了她的生活阅历所能理解的范围。
山东省的调查也不支持母女俩的说法。一位纪检官员拍着胸脯,要拿自己的党龄和官衔来为父亲担保。这位父亲不过是个主任科员。
这是一次不那么让人愉快的采访。所谓包二奶的说法并非如我们所想,那么原先的报道计划也无法执行。
更让我觉得难过的是这个家庭。我理解这个女儿的心情,如她所说的,她这么做是想为父亲好,她想借助更多的媒体来制造舆论,用舆论的压力迫使父亲回到原先的道路上来。
然而舆论并非她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是她所能控制的一种力量。这把双刃剑,有时不仅无法给她帮助,反而会给她和她的父亲带来伤害。
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一篇报道,敲完文章的最后一个字后,我终将慢慢把它淡忘。但对这个家庭来说,裂痕已经产生,再经过媒体的展示和放大,已经不可弥合。她和她的家人,将永远面对这个裂缝,生活下去。
不久之后,父亲不堪女儿四处散发他“包二奶”的言论,终于忍无可忍,将女儿告上法庭。
无论法庭的判决如何,在这个家庭的战斗中,注定没有赢家。
(责任编辑:李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