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黔中大地阳光明媚,距贵阳市中心29公里处的古镇青岩,在青砖苍松掩映之下,显得厚重而洗练。
青岩镇曾是明清时期集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为一体的商贸重镇,是贵州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文化古城,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仅有6平方公里的青岩古城虽历经沧桑却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明清时期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古城极富南方山寨城堡特色,以城墙为界,先后建有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一宫、一院等37座寺宇祠观。在这里,几大宗教共存,寺庙建筑具有浓郁的明清贵州古建筑传统风格,小青瓦二重檐,各殿宇、戏楼的额枋、撑拱、垂柱精雕细刻,多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古镇原东西南北共有牌楼八座。
民居广泛使用石材木材修建,多为传统四合院,大门多种多样,是贵州式的垂花门形式,小腰门,檐口装修华丽,额枋、龙门雀替、垂柱均为透空雕花饰,寓意富贵吉祥的图腾纹样。
镇的南街及北街,贯穿镇的南北,为当年的主要商业街,临街多为二层二重檐石木结构楼房,屋面用桃枋出檐甚长,底层商店,用石板作柜台,上装铺板,是典型的古镇商店格局。现尚保存许多当年的店铺门面,老的招牌还有遗存,古风依然。
丰衣足食的青岩镇民,喜爱文娱生活,形成古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逢年过节或祭祀活动都有文娱演出,或花灯、川剧、京剧或地方文琴戏、唱书等。
作为一座有着丰厚历史的古镇,青岩历史上即有过府学、州学,并设有青岩书院,培育出大量文人学士。科举时代,青岩出了秀才、举人50余人,还出了一个状元。其中著名的有:被康熙皇帝称为当朝两大诗家之一、曾参加编修《康熙字典》的诗人周渔璜;有殿试一甲第一名大魁天下的状元赵以炯,赵以炯一门出进士五人,震惊全国,改变了国人“贵州无人才”的偏见。
名噪一时带富一方的青岩,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是否能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这一对相克相生的矛盾让古镇做到和谐持续地发展?在解决体制带来的管理尴尬的同时如何赋予古镇更多的文化内涵?
2000年起,贵阳市投入大量资金,加上民间资金投入,开始先后对慈云寺,寿佛寺,迎祥寺,南、北城楼,南、北街道等12个项目进行了抢救性恢复建设,改造了民居、道路、城墙、鼓楼等部分基础设施。
现在到了青岩你会发现,这里传统的状元府、民居、围墙等色调统一,有着令人驻足停留的风格,用平毛石垒砌成的围墙,以石板铺就的蜿蜒小巷,活脱脱是一座风貌特别的石头城;沿小巷次第开着的小商铺,透着一股宁静恬淡之气;鸡辣椒、玫瑰糖、猪脚等风味小吃,也能勾起人无限食欲。这一派古朴之中,青岩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时尚:木质装潢的咖啡店里,前卫的年轻人会为你送上一杯现磨的香浓咖啡,他们轻柔的语调和灵动的服务,显示着现代与传统的和谐。
旅游带动发展,给群众带来了经济收益。古镇的修复,给了青岩崛起的物质条件,为古镇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使城镇居民得到了实惠,2000年时,居民年收入只有1500元,现在已远远高于贵阳市民的年收入。青岩由以农业为主的农村集镇转变成为以三产占主体的文化旅游城镇。
尽管如此,在几个已恢复的文物景点,我们也会看到了一些不该看到的现象:一些展品遭到损坏,有的是人为破坏,有的是雨水浸坏,展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对此,贵阳市一位官员认为,保护和管理应该比修复更为重要。在文物的保护管理上应该是法规先行,并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完善,如果等到出现问题再来制定法律,则是我们在文物保护和管理上,法治观念滞后的表现。
青岩是座融优美自然景观及悠久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镇,如何继承、保护和利用好这座古镇,延伸它的品牌效应,实现青岩古镇旅游业的历史性跨越,力争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使之流传后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如何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和谐是唯一的答案———当地人与自然、文物的和谐;管理者和古镇的和谐;游客与景点的和谐;发展经济和保护文物的和谐,青岩古镇与城市的和谐。和谐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只有实现了和谐有序的开发利用,做到重在保护,合理利用,才能使开发保护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一。
作者:宋黔云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