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发布一批新职业。在2006年4月和9月,第六批和第七批新职业目录已经发布。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该地区的新职业和新岗位将越来越多地在这两个产业中出现
复合人才需求愈发强烈
一方面是新职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却是复合型人才的匮乏。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长三角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存在着供求矛盾。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的专家认为,未来,长三角人才就业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以上海为例,目前,在上海的高技能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只有12%,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达到了30%到40%。
2006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劳动力市场的主战场,这与近年来着力发展这两大行业密不可分。从上海来看,信息服务业、零售业继去年之后,招聘量继续保持每季度10%以上的增长势头,房地产、金融业招聘市场也逐渐回暖。
上海市公共招聘网提供的资料显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薪资要比其他行业来得高。当前,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在上海服务业中,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学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的月工资平均水平在2000元以上,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和精细化工制造业的月工资平均在2500元以上。
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用工需求将继续放量,特别是对于知识和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愈发强烈。
县域发展难觅合适人才
今年全国百强县排名中,长三角地区占了大部分。而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正处于一个人才瓶颈期。管理换代、二次创业、产业调整、技术升级、市场国际化等,都将成为不少市、县持续发展的障碍。
解决这些障碍的关键是人才。但时下“宁愿在省城三流企业,不愿去县区一流企业”的就业怪圈,导致这些市、县面临难觅合适人才的尴尬。浙江人才网站发布的需求信息显示,各地县(市)、工业重镇2006年人才需求比去年增加约27%,以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类人才为最。
随着国家对进出口经营管理权的进一步放开,很多中小企业拥有了自主进出口权,外贸、国际私法等专业的涉外商务人才需求也有一定增长。因此,到市、县去工作,成为长三角地区一些职业人的选择。
推进流动待破体制障碍
但是,这样的职业人也有烦恼。
每个星期五下午,许忠都要开着车,从江苏苏州的工厂回到上海市区的家,和妻子、孩子一起过周末,然后在星期一起个大早赶往苏州。这位上海某公司驻苏州工厂的经理,把自己比作候鸟,不停地在苏州和上海两地来回奔波。
像许忠这样的候鸟族,在长三角地区并不少见。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一些企业的工程师受聘于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平时在上海的企业上班工作,到了星期天,就赶往附近城市的乡镇企业,给它们作技术指导,被称为“星期天工程师”。
随着体制、交通、市场、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长三角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获得重要进展,不少企业把管理、销售、技术研发等部门留在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而把工厂开到了附近的二级城市。为了管理上的方便,这些企业便向工厂派驻一些管理人员。由于受到户口、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限制,派驻的管理人员不愿意把全家迁往工厂所在地,而宁愿奔波于中心城市和二级城市之间,形成了新的候鸟族。
正如许忠希望,尽快突破此类体制障碍,实现人才的无缝流动,将更快地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展望未来,长三角地区在人才体制上的改革,将需要各城市付出更多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