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台湾当局开放金门、马祖试办人民币兑换业务以来,围绕着台湾本岛何时开放人民币收兑业务的争议就持续不断。近日,台湾“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表示,“现阶段是开放人民币在台兑换的最好时机”,立即成为岛内热议的话题。
开放人民币兑换的最好时机
据台湾《中国时报》26日报道,台湾“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在“立法院财委会”报告时表示,现在台湾只有通过“金马小三通”模式才能直接兑换人民币。台湾本岛开放直接兑换人民币,基本上对经济不会有负面影响,“现阶段是开放人民币在台兑换的最好时机”,但如果不开放,人民币仍然还是会在台湾流通,甚至可能替代新台币成为交易媒介,这样“对台湾是不好的!”彭淮南强调,希望政策应该越早开放越好,倘若“陆委会”松绑,“央行”于一周内即可开办人民币兑换业务。而不少银行业者随即表示,人民币在台兑换软硬件早已备齐,若政策开放,“隔天就可交易”。
报道认为,向来“身段柔软、发言谨慎”的彭淮南此番“快人快语”显示,台湾“中央银行”对于开放人民币兑换相当急迫。而在开放人民币在台兑换问题上,台湾“行政院各部会”虽然已有开放实施的共识,但在具体措施上仍有分歧。以适用对象为例,“财金部会”认为可比照一般“外币”兑换作业,不设对象限制;但也有“部会”认为人民币流通与“外币”应有分别,适用对象上应有所限制,让时机在“有待进一步的协调”中白白耗尽。据透露,未来台湾当局可望以“阶段性办理”的方式开放本岛兑换人民币,第一阶段将与开放大陆居民来台观光进行配套,以定点、定量方式开放兑换。但要全面开放,仍“相当审慎”。
岛内民众爱用人民币
事实上,岛内要求直接兑换人民币的声浪由来已久。由于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坚挺且上升势头明显,因此被誉为亚洲的“美元”。近年来,随着两岸经贸往来逐渐扩大,岛内民众公开使用人民币的现象越来越多。台当局被迫开放“小三通”后,金门、马祖地区和厦门的居民,早已通用人民币和新台币,人民币已成为两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支付手段,在岛内人民币被称为“台湾的第二货币”、“和新台币、美元并列为岛内钱币市场的三大流通币种”。台北市信义路的一家麻辣火锅连锁店,曾公开贴出“本店接受人民币消费”的告示牌。阿里山及日月潭等大陆游客最喜欢的旅游景点,人民币更是畅通无阻。在台北市、高雄市等大城市的商店、饭店、宾馆更是公开或私下收受人民币。
2005年10月3日,台当局被迫开放在金门、马祖“试办”人民币兑换业务后,平均每天兑换交易额近100万元,6个月内就突破亿元。但这对于岛内民众的需求而言仍只是“杯水车薪”。据统计,岛内民众近年赴大陆旅游已成风潮,近两年平均每年观光人次突破400万。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一路走高,岛内民众持有人民币的意愿相当高昂,因此保守估计平均每年仅观光者带入岛内的人民币金额就超过250亿,如果再加上渔船海上交易携入的人民币,目前“人民币现钞在台金额绝对超过100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却无正式渠道兑换,直接导致人民币在岛内“以惊人速度”流通,甚至有点动摇新台币在岛内流通领域的“统治地位”。
有人欢喜有人忧
对于彭淮南的表态,企业界普遍表示,开放人民币在台兑换对大金流影响不大,但可导引地下泛滥的小金流正常化、法制化,不但给两岸人民方便,也让银行有赚汇差的商机,更是两岸加强互动的好现象。有金融业者表示,当局迟早都会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备妥开放人民币在台兑换等相关配套,“尤其大陆拥有信用卡的民众并不多,多习惯现金消费,若能开放人民币在台兑换,相信可以刺激大陆游客消费,对零售业是个好消息”。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林向恺则表示,台湾“中央银行”释出人民币在台湾兑换的讯息,显然是着眼于开放大陆游客来台,但目前大陆游客开放政策都还没有定案,现在来谈人民币在台湾兑换,根本就言之过早,毫无意义。淡江大学产经所教授许松根也表示,货币兑换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两岸关系既敏感又特殊,必须谨慎周全规划,不可轻言放行。
开放兑换不容易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早在谢长廷担任“行政院长”期间就有意开放人民币兑换业务,但都因陈水扁领导的以“独派”人士为主的“国安会”强硬反对而不了了之。近来,“独派”在诸多议题上态度强硬,使“行政院”最近处理两岸经贸政策时也非常谨慎,因此短期内人民币兑换要想成行,“殊非易事”。
有岛内专家认为,一直以来,台湾当局坚持要求以官方谈判“签订两岸货币清算协定”,并以此作为人民币在台湾流通的先决条件。台当局显然是想借中国人民银行与台湾“中央银行”之间的清算机制,落实所谓“一边一国”。这对于开放人民币兑换而言,是一道避不开的门槛。此外,台当局也担心人民币在岛内自由流通后,进一步增强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这也是台当局所不愿看到的。因此,除非台当局在这一问题上的压力达到相当程度,否则绝不会轻易松口。▲本报特约记者
李 言本报台北特约撰稿人 王晓林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