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但是,国内使用的比例并不高,出口量占到生产总量的70%以上。据估算,如果把现有普通白炽灯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千瓦时。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通过具体、细致的行动来落实,特别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在这方面,北京市实施的“绿色照明工程”值得借鉴。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按照政府出资、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北京市绿色照明工程”三年推广安装180万只节能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目前,全市1263座二环路内公共厕所、全市2000多所中小学校已全部安装节能灯,地铁全线70座车站及一、二号线,十三号线、八通线的114公里隧道更换了节能灯,市属50多家政府机构、部分宾馆、商厦、医院等也使用了节能灯。根据监测结果推算,180万只节能灯一年可节约用电3900万千瓦时,节约电费28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38700吨,二氧化硫1164吨,氮氧化物1700吨。
北京市从2004年11月开始实施“北京市(百万只)绿色照明工程”,并将这一工程确定为由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节能改造项目。具体方法是:市政府按一定比例补贴给用户,用户自筹一部分。对全市中小学校则增大了市财政补贴的比例,10个远郊区县的中小学校用户则全部由政府出资。3年来共推广180万只高效照明光源,投入政府资金2000万元。
一个量大面广的节能项目怎样才能确保政府补贴资金的有效使用?北京市发改委委托节能专门机构——北京节能环保中心,从工程的组织实施到补贴资金的拨付全程负责。首先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选定供货商,其次是通过公开招标和本着向公益事业倾斜的原则确定用户,由节能环保中心组织供需双方见面,用户自主选择供货商。在工程完毕、项目验收后,供货商凭用户开具的付款发票及用户签字确认的工作单办理政府资金补贴手续。
北京市政府对“绿色照明工程”高度重视,将“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部更换高效照明光源”列为2006年要办的“重要实事”之一。这项工程目前已取得多赢局面:政府投入的资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供货商扩大了客户群体,提高了知名度;全市近2000所中小学不仅改善了学习环境,更使中小学生上了一堂从身边事认识节能的生动教育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