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庆12月28日电 记者余继军报道:今年夏天,重庆市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农作物、经济林木普遍歉收,然而年终一算账,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降反升。这得益于“旱灾损失务工补”。今年,仅重庆各级部门组织进疆采棉人员就接近10万人,累计劳务收入2.35亿元,人均收入2196元,用农民自己的话来说,“相当于多种了10亩地,多养了10头猪”。
重庆市多年来十分重视发展劳务经济,今年市委书记汪洋还提出在工业基础薄弱地区要把劳务经济当作“第一经济”来抓。2004年以来,全市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预计到今年底,全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将达到706.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7%,农民人均劳务增收对农民人均增收贡献率超过50%。
技能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步。重庆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对应专业培训,重点培训扶持“重庆师傅”等劳务品牌,扩大“三峡缝纫、开县餐饮、石龙技工、大足雕刻、重庆月嫂、家政保健”等特色劳务的培训规模。同时,大力开展“校企结合、校校联合”等多种模式的订单培训。今年1至9月,全市培训16.1万农村劳动力,就业率88.5%。
输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一环。重庆依托骨干产业和市内外16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行协议、合同、订单输出农村劳动力,近3年订单输出42.3万人。同时,鼓励农民自主输出,3年达到74.8万人。除组织近10万人进疆采棉,重庆市政府今年还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长期劳务合作协议,确保农村劳动力持续规模输出。
重庆还强化服务管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2005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对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管理试点工作,13个试点区(市)、街道和社区完善工作机制,对进城务工农民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式”管理;社区的公共资源和用人单位的职工福利设施向农民工开放。劳动部门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合同管理,2005年追薪2.2亿元,涉及农民工16万人。教育部门定点落实农民工子女就读中小学校133所,减免各种费用1亿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