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8日,记者在马琰家里见到一份她珍藏的旧报纸——1985年12月7日的《人民日报》。那一天报纸的头版和三版以近万字刊登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章,文中主人公是马琰的丈夫——发明家刘士源。
刘士源虽善发明,却不善经营自己的发明,落得贫困潦倒。2003年他在凄凉中辞世,他的妻女生活更陷困窘,甚至一度住在地下室都无力交房租。
虽面临巨大生活压力,不过马琰有一个愿望,她想将丈夫的发明专利捐给社会,转化为产品,完成丈夫的遗愿。
嫁给传奇发明家
那一年,马琰33岁,她遇到了62岁的刘士源。
马琰说,那是1990年的夏天,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她第一次见到刘士源,“他穿一件旧的白衬衣,头发蓬乱,讲起话来才华横溢”。刘士源可谓传奇人物,他曾在文革期间三次被判死刑,但依然在狱中坚持发明创造,平反后以200多项专利扬名发明界。马琰对刘士源印象深刻。
数日后,马琰应邀到刘士源家做客。屋内摆设凌乱,工作台上堆积着大量图纸和吃剩的饭菜。马琰心生同情,此后开始主动照顾刘士源的起居。“他是个发明天才,但是根本不会照顾自己。”
当时的刘士源拒绝了科委提供的工作,热衷于“下海”。他希望将自己的发明转化为产品,“那时他描述的事业很吸引我,我一直相信他能够成功。”
不过,9月的一次变故,让马琰心头萦绕阴影。一天上午,数十人堵在刘士源门前讨债,“那时我才知道,他擅长发明但不善经商,发明屡次投产屡次失败,已债务累累。”
马琰说她拿出了自己积蓄的3万元助刘士源解围,并辞去工作,租住在香山一个四合院,跟父母一起照顾刘士源。
在院内,刘士源有一间工作室,灯光常彻夜通明。
1990年年末,马琰联系到外商投资,在河北望都县开一家工厂,刘士源负责研发。但外商并未提供研发资金,二人只能靠工厂进行一些副业加工,维持生活。发明家再一次陷入困境。
1991年春天,马琰与困境中的刘士源在望都县城内结婚。
发明家潦倒中病逝
1991年,二人的女儿出生,刘士源老年得女的同时,望都的生意已无法继续。
此后十年内,刘士源不断有发明问世,也不断在商海浮沉中失败。“作为一个高产的发明家,他的专利经常被大大小小的公司利用,那些公司拿到研发成果后,我们就被一脚踢开。”马琰说。
2002年11月,有台商打算在平谷投资工厂,刘士源夫妇来到平谷区大华山镇。投资失败后,刘士源在当地政府挽留下,留在李家峪村进行发明创造。
当年11月,在大华山镇一个废弃的仓库中,刘士源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两件发明,他用手工制作了“翻板广告牌”和“按键式滚动菜谱”。
随后,因天气寒冷,居住地无暖气,刘士源感冒引发糖尿病复发,送至大华山镇医院治疗,因无医药费,马琰护送刘士源辗转平谷区数家医院。其间,北京媒体对刘士源的病情进行报道,为他筹集了3000元。
再次无钱治疗后,2003年2月,75岁的刘士源住进了平谷区金阳老年公寓。“在病床上,他还用笔画着设计图。”
2003年5月1日凌晨,刘士源在朝阳医院病逝。“他抓着我的手,不停流泪。”马琰说。
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民间发明家,除了留下10余项待开发的发明专利外,无分文积蓄。
跟女儿相依困窘生活
刘士源去世后,家庭的重担落在马琰一人身上,因辞职已久以及年龄原因,马琰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2003年5月起,马琰带着年幼的女儿,住在南四环边一个小区的地下室内。
马琰年轻时做过演员,为了生计,她开始联系以前影视圈的朋友,寻找做群众演员的机会。“有时候在野外拍摄,冷风呼啸中一等就是一天,拍几个镜头,每次能挣20块左右,还好管饭。”马琰苦笑。除去做群众演员,马琰母女的生活费用多靠朋友救济。
北京永乐康健康研究院院长张敬东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马琰的,“当时,她们母女两个住在一间狭小阴暗的地下室内,为了防潮气,每顿都要吃一罐辣椒。”此后张敬东一直帮助马琰,“谁能想到,一个大发明家妻子的生活会如此潦倒。”
马琰的另一位朋友段先生说,一次他见到住在地下室的马琰被房东“逼租”:“你没钱?你一个大科学家的老婆,你能没钱?”
谈及困窘的生活,马琰哽咽了:“社会上总有一种误解,认为搞发明的人很有钱,其实有时除了智慧财富,我们真的一无所有。”
欲捐专利完夫遗愿
马琰现在的住所是亚运村附近一个小区6层一间不到7平方米的房间,是在4家合租的两居室内。房间内有一张沙发床和一个旧电视。墙上,贴着马琰年轻时青春靓丽的剧照。
“晚上放下沙发床,我和女儿可以挤着一起睡。”马琰的女儿今年14岁,刘士源过世后,经朝阳区教委特批,她目前在朝阳区一所中学读初一。
因刘士源户口在黑龙江,马琰户口在宁夏,女儿如何上高中一直是马琰最挂念的问题。不过,手头750元的积蓄使她想不了更多。
狭小的家中,最宝贵的财富是刘士源留下的厚厚的一摞获奖证书和专利证书。
展示这些证书时,马琰神采奕奕:“我打算把这些专利捐给社会,希望能有企业将这些发明转化为实用的产品。这是他毕生的愿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