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籍书店有50余年历史,现存古书数万册,不乏珍贵的明清善本。由于保存条件简陋,不少古书纸页出现黄斑,有的已经脆裂,有的则已结坨。我国现存近20家古籍书店,大都出现此类问题。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共存古籍3000余万册,其中1/3由于历经岁月沧桑,或已被虫蛀,或已霉烂,损毁严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先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珍贵古籍。这是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宝贵经验,包含着历代文人学士的无数精力和大量心血,真切地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每一部古籍,都记录着神州历史风云,延伸着中华文明链条,丰富着人类文化宝库。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当得到很好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同样适用于古籍。然而,由于受到保存条件不善、修复人员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古籍善本已破损严重,有的甚至“灰飞烟灭”。竭尽全力保护抢救古籍,千方百计地保证古籍安全,已成当前一项急迫的任务。
保护抢救古籍,不仅需要加强基础建设,改善保存条件,尤其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库存古籍,需由专业人才校雠勘订,披阅研读,收藏整理;古籍受损,需由专业人才裱褙修复,修旧如旧,恢复如初。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物大国,我国这方面人才储备应当十分充足。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目前我国古籍修复专门人才仅有100多人,已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数已年过半百。这支肩负守护遗产、还原历史、传承文明重责大任的队伍,竟处于人才衰微的窘境。
在我国,人们对古籍修复的认识仍停留于“修补匠”的层面。对于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沿用“师带徒”的形式,培养模式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其实,古籍校勘整理、裱褙修复,需要专门的技巧和特殊的技艺。修复古籍更是一门既费心又耗时的“拯救艺术”,需要的是懂历史、化学、生物和古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很难成为行中“高手”。掌握这些知识,需要通过专门的系统教育。遗憾的是,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这门专业还没有应有的地位。此外,因待遇低、工作枯燥等原因,也很少有人愿意问津。可见,解决古籍修复人才匮乏的问题,不仅需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尽快提高待遇,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我国要成为文明、和谐、民主、富强的国家,不仅需要加强经济建设,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需要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新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保护、利用好图书典籍,弘扬我们的国粹精华,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保护、抢救古籍,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有过的灿烂辉煌,让更多的人享受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让历史、文化在传世珍品中延续。让我们共同努力,扬中华文明,立民族自信,壮中华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