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中国重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卡HOWO,2005年当年投放市场销售突破10000辆,2006年超过30000辆。
“飞龙”起步
6年前的那个冬天让重汽人刻骨铭心。
当时,濒临破产的中国重汽刚刚展开重组计划,企业尚处于半停产状态,职工的工资没有保证。更令企业忧心的,是缺乏后续技术支持。
自1983年引进奥地利斯太尔重型车技术之后,中国重汽就扑在斯太尔的国产化上,17年间没有自主开发出一款新产品。对于斯太尔技术,企业不敢进行任何改动。此时进行新产品开发,既需要资金,更需要勇气。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介绍说,从全世界来看,斯太尔技术不是最先进的,但也不算落后。以前我们也讲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但有很多技术并没有完全消化,过去引进的技术依然有很大的潜力。我们认真地反省自己,对斯太尔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二次消化”,同时根据市场状况和用户的消费倾向,自主开发出了新重型车“飞龙”。
“飞龙”小心翼翼地面世了,虽远算不上完善,但对于中国重汽来说,这是个历史性转折。没有“飞龙”的尝试,就没有“斯太尔王”的巨大成功,更没有中国重汽此后开发出的1000多个新车型,中国重汽的自主开发由此发端并越走越快、越走越稳。2005年,中国重汽终于重返重型汽车冠军宝座,“中国重汽”成为我国重型汽车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随着出口量的逐步扩大,中国重汽用于国际市场的“SINOTRUK”品牌也逐步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以打造“中国重卡第一品牌”为己任的中国重汽终于找回了领先的感觉。
奋进之路
中国重型汽车的发展历史,几乎就是中国重汽的变迁史。
1960年,我国第一台重型汽车黄河JN150在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重型车的历史。上世纪60至80年代,“黄河”汽车占有了我国重型汽车市场。
1983年,原重汽集团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签署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这个总投资11.58亿元的项目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引进国外重型汽车先进技术。斯太尔项目是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在内的完整的重型汽车平台的引进,我国重型汽车技术因此迅速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曾有一段时间,一枝独秀多年的重汽集团难以适应市场重压,成本居高不下,内部管理也存在不少漏洞,一步步滑入困境:到1999年已濒临破产边缘,资产负债率达138.49%,累计亏损83亿元,拖欠各种费用近10亿元。
2000年,重汽实施改革重组,下放地方管理。2001年1月18日,重组后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诞生,中国重汽开始奋起直追。重组当年即实现扭亏持平,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重汽以年均6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4年整车的平均月销量超过了重组前的全年产量。2005年,“中国重汽”首次成为中国重卡销量冠军,市场占有率从低谷时的4%迅速攀升到18%。
改革重组5年来,中国重汽的产销量增长了12倍,市场占有率增长了5.6倍,牵引车和300马力以上大功率重型车连续3年保持销量全国第一。2006年前11个月,中国重汽累计产销重卡55066辆,同比增长41.7%,重卡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出口创汇突破2亿美元。
打造自主品牌
最近5年,中国重汽用于研发的投资高达40亿元,每年推向市场的新品种都超过100种,逐渐培育了飞龙、黄河王子、斯太尔王、HOWO四大系列产品,车型从78个发展到1700多个,成为国内驱动形式和吨位覆盖最全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目前,中国重汽拥有700多项专利,成为国内汽车行业专利申报最多的企业。中国重汽不仅拥有实力雄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还是国家重型汽车检测中心和发动机试验检测中心。
中国重汽最让同行惊奇的,是它能够快速推出市场欢迎的可靠产品。2005年,中国重汽自主研发出HOWO重型卡车,其技术水平在很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市当年HOWO的销量就超过1万辆,出口达到4000辆;中国重汽进入水泥搅拌车的第二年,就获得了30%的市场份额;今年,在原合作方终止提供发动机的情况下,中国重汽迅速攻关,推出了中国重汽牌发动机,其主要指标大大超过原斯太尔发动机,百公里油耗降低了3升多。2006年前11个月,中国重汽产销发动机58136台,同比增长58.95%。
马纯济告诉记者,引进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把吸收消化的过程当作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国重汽近半个世纪的技术积累使其成为国内重卡根基最扎实的企业,与此同时,斯太尔重型汽车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中国重汽手中,对斯太尔技术的“原始消化”和“二次消化”也由中国重汽主导完成。此外,中国重汽还与世界重卡巨头VOLVO创建了我国重卡领域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中国重汽的开发水平与技术实力在积极的消化吸收中迅速增强,随着自主研发的HOWO系列卡车和中国重汽牌发动机的成功上市,中国重汽终于实现了从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的飞跃,HOWO、黄河等自主品牌的销量占据了中国重汽销量的90%以上。
“2007年我们将开始一个崭新的阶段,通过踏实的努力,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马纯济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按照规划,到“十一五”末,中国重汽的重型汽车产销能力将达到12.5万辆,其中新产品占到全部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行业的三分之一,全部产品的三分之一进入国际市场。届时,一个国内不可替代的、国际知名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新闻链接
中国重汽发展大事记
1960年,第一辆黄河车JN150在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车的历史;
1981年,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成立,形成了国产重型汽车主体布局;
1983年,斯太尔引进合同签订,改变了中国工业“缺重少轻”的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产重型汽车的总体结构;
1989年,斯太尔重型汽车投放市场,拉近了国产重型汽车与国际水平的距离;
1995年,斯太尔项目通过国家验收,中国的重型汽车产品逐渐成熟;
1998年,重汽集团注册成立了我国汽车行业的第一个服务品牌“亲人服务”;
2001年1月18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济南正式成立;
2003年7月10日,中国重汽与VOLVO卡车公司合资建立的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2月12日,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核准,山东小鸭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0月28日,HOWO系列重型卡车成功下线;
2005年,中国重汽成为我国重卡销售冠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