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贵州现代教育发展史将永远铭记:2006年年末,持续6年艰苦卓绝的贵州“两基”攻坚最后4个未达标县威宁、赫章、紫云、望谟,一举通过省级、国家级验收。贵州“两基”攻坚达标实现100%!
全力拼搏:六年攻坚不寻常
我省“两基”攻坚的目标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实现的,成绩来之不易。2000年,在全国未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地区的总人口数中,贵州约占七分之一,“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35%,低于全国整整50个百分点。
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指挥下,一场规模宏大的“两基”攻坚战让祖国西部的贵州农村教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首批攻坚县遵义、镇远、荔波达标;接下来,2002年7个县、2003年15个县、2004年16个县、2005年10个县顺利实现“两基”。5年时间,实现“两基”的县由32个增加到84个,“两基”人口覆盖率由35%上升至93.88%;青壮年非文盲率由92.8%提高到96.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初中毛入学率由73.6%提高到98%以上,全省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如期达到我省“十五”目标,比国家制定的西部地区整体实现“两基”目标提前两年。
共襄伟业,再续辉煌。今年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贵州“两基”捷报频传:紫云、望谟、威宁、赫章均顺利通过省政府和教育部验收,至此,全省88个县全部实现“两基”,我省“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成为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之后西部地区第二批全面实现“两基”的省份。
紫云、望谟、威宁、赫章之所以成为“两基”达标的最后4个县,是因为这几个县的条件最艰苦,基础最薄弱,攻坚难度超乎寻常。但是,经过全力拼搏,他们终于不负全省人民期待,决战决胜,攻克了最后堡垒。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大营乡大坡村今年初开始的一场修公路、建学校,堪称“改头换面”的大工程终于完工了。不通公路、没有“像样”学校的历史被全村几百人劈山凿石的巨大声浪掩埋在记忆深处。
以前,大坡小学没有教室,上课只能租用农户的简陋木房。木房年久失修,每当风雨交加时,师生们都提心吊胆。大坡小学只有一、二年级两个班,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只能到其他地方读书。由于路途遥远,多数学生读完二年级就辍学了。县里决定在大坡村建造一座教学楼的消息振奋了村民。但是山路崎岖,建筑材料运不上来。没办法,只能先修路!为了赶在秋季开学前让村里的孩子到新教室学习,大坡村发动全村900多人,劈山凿石,劈开了半座岩山,公路首次延伸到了这个村庄。紧接着,一座崭新的教学楼也拔地而起。副省长刘鸿庥在现场有感而发:“‘两基’攻坚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
威宁自治县斗古村修教学楼,水不够用,当地百姓心甘情愿把自家的水窖让出来,到几公里外的山上去挑泉水……奔走在今年攻坚的几个县,记者随处都可听到干部群众心系“两基”、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6月12日深夜,望谟县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油迈乡教师韦正雄从无情的洪水中拼死救出31名学生(共32人有一人不幸遇难),却无暇顾及近在咫尺的亲人。学生安全了,韦老师却在一夜之间失去了7位亲人……
为确保优质高效实现达标,4个攻坚县坚持把“两基”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实施“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以制度促工作、保实效。望谟、赫章等县在各交通要道设立“控辍保学”巡查点,耐心劝阻外出务工学生返校复学。威宁自治县各乡镇与未入学适龄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签订了1万多份入学责任书,6000多名辍学学生重新进入初中课堂;赫章印发了10多万份《致学生家长书》广泛发放,心系学生,宣传“两基”。
扫盲是“两基”攻坚的又一块硬骨头。为确保扫盲工作取得实效,各县把补偿教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从宁静的村庄,到喧嚣的城镇,有多少从未踏进过教室的文盲用粗糙的手掌一遍又一遍摩挲着扫盲读本,有多少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在夜幕下匆匆赶往扫盲班点。每当夜幕降临,一束束手电的光亮穿过山间小道,一串串火把越过田野阡陌,那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掌握文化知识,改变贫穷落后。
巩固提高:新一年的关键词
“十一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我省“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巩固提高”成为2007年“两基”工作的关键词。
在“两基”攻坚达标进入白热化阶段,巩固提高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新机制运行、远程教育……处处都反映出紧迫感、责任心。
一条钢索从脚下向远处延伸而去,起伏的山头和密密的丛林很快便遮挡住了追寻的目光。
“为了给对面山上的掌雷小学盖一座教学楼,我们想到了架索道这个办法。”雷山县教育局副局长白志恩指着山对面告诉记者。掌雷小学的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竹楼,早已破旧不堪。
2004年,雷山顺利通过“两基”验收,然而,雷山并没有放松工作力度。掌雷小学落后的教学条件牵动着当地教育工作者的心。去年,县有关部门争取到香港乐施会的一笔资金,决心给这个偏远的村子盖一座3层的教学楼。
从山下到掌雷只有一条极为陡峭的羊肠小道,路的一边是大山,另一边是万丈悬崖。为尽快把新校舍建起来,他们想到了用索道。在掌雷小学所在的大山与对面的一座能通车的山之间架起一条粗粗的索道,然后把钢筋、水泥、预制板等一点点地“滑运”过去。两山之间就是深深峡谷,在这里架索道何其艰难!为了孩子们能拥有新校舍,从教育局到相关部门,从党政干部到老百姓,就是这样知难而上、排难而进。
黄平县自“两基”攻坚达标之后,继续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投入教育。在平溪中学记者看到,从攻坚到如今,学校年年有变化。2002年攻坚时,学校建起了新教学楼和实验楼,告别使用了几十年的旧竹楼;2003年,现代远程教育让山里的孩子触摸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2005年,一栋新的宿舍楼出现在学校操场边。“这座新楼解决了200多名学生住宿的后顾之忧,缓解了路途遥远的孩子进得来留不住的难题。”学校党支部书记潘登高兴地说。
习水县在“两基”目标实现之后,坚持机构不撤、人员不散、经费不少、力度不减、指标不降,扎扎实实开始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继续大力实施“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县级匹配1200万。新建24所农村寄宿制初中,解决了21600名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为解决“突击式”攻坚所留下的指标波动大、成果不牢靠等问题,平塘县专门制定了《“两基”巩固提高三年规划》,明确提出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县中小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义务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代省长林树森在今年10月举行的贵州省“两基”攻坚工作表彰大会上,总结出我省特有的“‘两基’攻坚精神”。他说:这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迎难而上、敢啃硬骨头的拼搏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精神,愚公移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的协作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6年来,贵州投入到基础教育的经费已经超过62亿元,全省共建成“义教工程”项目学校1003所(其中初中641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项目学校3704所;建成计算机教室2919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4037个,教学光盘播放点8089个,形成了覆盖全省88个县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农村寄宿制中学888所,解决了70多万农村初中学生食宿难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
2006年春季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保障和发展问题,赢得了亿万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省抓住“新机制”契机,共投入资金12.5亿元,率先全部免除了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杂费,同时向186万农村家庭贫困学生提供了教科书。到2009年,全省将实现按生均教育经费拨款的中小学教育投入制度,预计每年投入30亿元用于基础教育,届时,全省农村教育面貌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我省决定从“十一五”开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进行改造,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通过此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孩子的就学环境,巩固“两基”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教育优先:时代的战略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进行了明确部署,要求“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省委在大力构建“和谐贵州”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教育差距是我省城乡之间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之一。“两基”建设,就是要填补城乡教育客观存在的鸿沟,要使广大的农村孩子不仅有书读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国家建设者。加快发展“两基”是改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现状的战略选择。在教育基础极为薄弱的贵州实现“两基”,无疑是在教育公平上最具有标志性的成就———
首先,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教育领域实现了一次飞跃,表明贵州广大干部群众有志气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其次,标志着我省国民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从6年提升至7年(按普通教育规律测算,国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年约需10年时间,而贵州“两基”攻坚仅用了6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第三,标志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和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使广大农村各族儿童少年能够普遍享受较好的九年义务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他们的命运。第四,标志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夯实了教育的基础,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第五,标志着前所未有地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为今后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投入保障。第六,标志着“两基”攻坚是民心工程,深得广大群众拥护。“两基”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随着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级政府进一步把教育摆在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2006年6月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9月1日正式实施,从法律上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各级党政部门依法治教、依法促教、依法兴教,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大大推进了我省“两基”攻坚和巩固的进程。据了解,实现“两基”攻坚的地区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加大对《义务教育法》的广泛宣传力度,并依法贯彻落实。惠水县在“两基”攻坚过程中特别注重法制宣传,增强了政府、社会和家长认真履行法定义务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保证适龄孩子入学,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喜人局面。
教育贫困是导致发展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做好我省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认真执行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万仞之山,起于垒土。为了可持续发展,今天为“两基”巩固提高付出再多的心血汗水,贵州儿女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别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坚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教育的均衡、优先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开拓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
强化“两基”意识,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迎接2007年10月国家教育部对我省的“两基”督导检查(简称“国检”,内容包括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学校管理、教育质量、扫盲工作等),使我省“两基”建设迈上历史新台阶,责任重大,任务紧迫。
教育决策者的思路非常清晰:要确保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督导评估验收,2010年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5个县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就必须在已经取得的“两基”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升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12月21日,我省最后4个县顺利实现“两基”当月,教育厅即下发《贵州省“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这一被称为中小学办学标准“最低保障线”的文件,用一系列的硬性指标,对我省中小学校的布局、规模、设备、师资和教育经费进行了规范,将成为未来几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实施“两基”攻坚这几年,记者多次在开山辟地建校园的现场,为村民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事迹所感染,看见父老乡亲们在简陋的条件下、艰苦的环境中挥汗如雨的大干场面,看见干部群众充分体现的众志成城的决心,战天斗地的拼搏,无私无畏的奉献,开拓创新的胆识……记者曾不止一次地想起鲁迅先生深刻的比喻———“中国的脊梁”!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于今年4月专程到月亮山腹地,到三都自治县羊福乡看望跪着执教36年的山村教师陆永康,深情地称赞他是“贵州山沟里的保尔·柯察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我省农村师资队伍在“两基”攻坚中不断充实壮大,净增3.66万余人通过远程教育和专门培训,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使“两基”成果得到切实巩固,贵州启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省30万中小学教师普遍进行了一次师德和技能培训。这项旨在加强“两基”“软件”建设的工程,将在我省长期开展,5年一个周期的新一轮培训很快就要开始。许许多多乡村教师,以高尚的职业精神默默奉献,甘当红烛燃烧自己,照亮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为了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目前,更需要的是巩固“两基”战果。教育厅厅长孔令中告诉记者:普及程度是“普九”的核心指标。一要依法控辍,大力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把“保学控辍”工作纳入依法治教轨道。二要行政控辍,把责任落实到政府、学校和家庭。三要认真抓好安全控辍、扶贫控辍、质量控辍、感情控辍,把小学、初中学生的辍学率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省委要求:“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在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已达到5%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2007年的“两基”国检,是对我省“两基”攻坚成果一次总的检验,是对各级党政,特别是对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严峻考验。如果顺利通过国检,教育部将正式宣布我省实现“两基”,并授予“两基”纪念牌。我们又一次面临严峻挑战———倘若一个县乃至一个乡镇出问题,全省的国检就会搁浅。事关大局,我们要继续发扬“攻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准备,务求实效,确保我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检,为全省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奚晓阳代乐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