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7:34 东北新闻网水源丰富:长白山和阿尔卑斯山、北高加索山并称为“世界三大矿泉水基地”
效益可观:仅2006白山国际矿泉水节,白山市就签订数个亿元以上大项目
“据有关部门预测,长白山矿泉水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近千亿元。 ”19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秘书长王库举此一例,显示长白山是座名副其实的“宝库”。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发展长白山经济的潜在保障。长白山植物种类有2277种,野生动物有1225种,植物资源中有近50种材用植物;800多种药用植物;200多种食用植物;蜜源和粉源植物280多种;香料70多种……数不清、道不尽的资源使长白山延伸出无数的经济链条。
优质矿泉淌“黄金”
仅2006年白山国际矿泉水节,白山市就签订了数个亿元以上大项目
世界三大矿泉水基地之一
“可以说,长白山天池就是中国东北的‘水塔’。”王库介绍,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组成中国东北地区的水网,全年径流量达240亿立方米。
据了解,长白山蕴藏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矿泉种类较多,和阿尔卑斯山、北高加索山并称为“世界三大矿泉水基地”。长白山区已鉴定的矿泉水水源为59处,每年可积存39亿立方米优质淡水。温水泉日平均涌水量90吨左右,冷水泉日平均流量达200吨。
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已成为长白山人致富的一条捷径。在长白山脚下靖宇县内,有许许多多的半圆弧形房子或在路旁,或隐身丛林深处,给人留下神秘猜想。“那些房子里就是矿泉水生产基地。”长白山天然矿泉水靖宇水源保护区管理局总经济师谭明彦介绍,在这种特殊的房子下面都有一根输水管,每年有数十万吨的矿泉水从地下抽出来,通过密布有序的管道输送到各个矿泉水加工厂,再经过工厂的包装销往全国各地,让全国人都能喝上长白山矿泉水。
矿泉水经济越做越红火
谭明彦认为,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具有储量丰富,流量稳定,水质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无污染等特点。“目前靖宇县已有矿泉水企业5家:长白山吉源矿泉饮品公司、白山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农夫山泉吉林长白山有限公司、康师傅(吉林)长白山饮品有限公司和吉林省黄金饮品有限公司。矿泉水年生产规模达到143万吨,基本上建立了以矿泉水这一新兴支柱产业为龙头经济的产业格局。”
矿泉水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仅在2006年的白山国际矿泉水节上,白山市就签订了数个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另外,泉阳泉新增15万吨矿泉水、鼎新集团20万吨矿泉水等大型项目,都在进行当中。(中国吉林网-东亚经贸新闻)[责任编辑:龙秋秀]1
08:37:34 东北新闻网
一株人参身价58万
2010年人参产业留存面积将达1200万平方米,人参总产量稳定在8500吨
建起一系列人参生产基地
2006年9月,来自长白山脚下抚松县的一株人参亮相第二届东北亚博览会,其“身价”高达58万元。这株高贵的人参背后,是长白山红红火火的人参产业。
2006年,靖宇县天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杨庆菊演示了一个从“参农”到“参商”的过程。在靖宇县,人参产业早有发展,但各自为战,很难形成合力。2006年,在“集群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参农联合起来成为了参商。目前,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靖宇西洋参基地、省级中药现代化基地抚松人参基地、长白山人参基地都在建设中,一系列生产基地的建立让人参产业的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把“吉林人参”做成国际品牌
白山市经委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白山一直致力于把‘吉林人参’打造成一个国际品牌。”他透露,到2010年,人参产业留存面积将达到1200万平方米,人参总产量将稳定在8500吨。
在人参产业的带动下,长白山区域其他特色产业也迅速发展,五味子、林蛙油等特色产品都显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随着临江利生源库叶红景天、刺五加系列产品深加工、永利药业葡萄籽深加工等项目的上马,长白山的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济链条。(中国吉林网-东亚经贸新闻)[责任编辑:龙秋秀]
2
08:37:34 东北新闻网
每天80元难找力工
通过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了就业岗位,使辖区劳动力价格上涨了3倍
明年投资19亿开发长白山
发展特色经济产业,势必会加重长白山的资源、环境承受压力,如何解决两者的根本矛盾?
“管委会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强化集约利用土地,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积极打造长白山优质生态品牌。”王库介绍,长白山确立了以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矿泉水、人参和五味子等药材加工、经济动物产品、山珍食品、野生浆果及饮品、香源植物系列产品、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管委会已立项了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开发和生态食品开发、交通能源、旅游开发、工业和高新技术、社会事务等6大类总投资97亿多元的65个项目,2007年计划投资逾19亿元。”
变“吃山人”为“护绿者”
长白山的发展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二道白河镇的王绍武原来靠打松籽、采草药谋生,但现在已是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建造雪地长廊的工人,“原来踩着脚錾子爬高爬低的,不安全,收入也少,而且违法。现在,在这里跟着做项目,每月收入2000多元。”
像王绍武这样转变身份的人不在少数。“通过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了就业岗位,使辖区劳动力价格上涨了3倍,促进了变‘吃山人’向‘护绿者’的转变。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既减轻了林业企业压力和环境压力,又扩大了主导产业规模,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和速度,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王库介绍,以前在二道白河雇一个力工需要20元/天,而现在80元/天也很难雇到人了。记者石坚(中国吉林网-东亚经贸新闻)[责任编辑:龙秋秀]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