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精品工程”不是文艺评奖也不搞文艺评奖。它通过专家与市场相结合的选拔机制确认作品,通过按品种、分步骤的资助机制提高作品,还努力通过宣传与展演相联系的促销机制推展作品
“精品工程”要打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舞台艺术精品。 它不追随旅游景观作品的“娱目不养心”,它不认同戏说调侃作品的“搞笑不造美”,它也不固守文化遗产作品的“换汤不换药”
“精品工程”是促进舞台艺术日益繁荣的工程,是实现艺术精品不断积累的工程,是引导文化经费有效投入的工程,是激励艺术生产进取创新的工程,也是提升广大群众审美境界的工程
由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正进入第五个年度。自2002年起,国家投入二亿元资金,分五年对舞台艺术各门类的佳作予以资助,力争使其通过进一步的打造、提高,成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舞台艺术精品。这项“精品工程”对我国舞台艺术繁荣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已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
——“精品工程”不是文艺评奖也不搞文艺评奖。它通过专家与市场相结合的选拔机制确认作品,通过按品种、分步骤的资助机制提高作品,还努力通过宣传与展演相联系的促销机制推展作品。
文艺评奖作为我们文化管理工作的一项抓手,多年来对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多年实施的过程中,也不排除有个别文化主管部门或艺术生产单位,把“文艺评奖”由促发展的手段当成了抓创作的目的。不少群众对文艺生产“评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的批评的确不是空穴来风。为此,“精品工程”的实施明确无误地宣告,“工程”不是文艺评奖也不搞文艺评奖。根据这一主旨,我们建立了专家与市场相结合的选拔机制来确认可以进一步打造、提高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不仅看其现有完美的程度,而且看其可能提升的空间;不仅看重专家的艺术首肯,而且看重市场的营销业绩。尽管每个年度最终被确认的“精品剧目”只有十部,但至少还有超过这个数目近两倍的剧目通过“打造”得到提高。同时,这些剧目还在努力打造品牌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使市场的开拓与品牌的打造实现了良性互动。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宝贝儿》是如此,地方戏《金子》(川剧)、《程婴救孤》(豫剧)是如此,舞剧《大梦敦煌》、《红河谷》也是如此。
——“精品工程”要打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舞台艺术精品。它不追随旅游景观作品的“娱目不养心”,它不认同戏说调侃作品的“搞笑不造美”,它也不固守文化遗产作品的“换汤不换药”。
打造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舞台艺术精品是“精品工程”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追求。现在我们当然还不能说已然的“精品剧目”都立得住、传得开并留得下,但我们深知打造这样的舞台艺术精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民族寄予我们的期盼。我们的“精品剧目”要立得住,就要立足于时代的制高点;要传得开,就要着眼于大众的注目点;要留得下,就要畅想于未来的创新点。就时代的制高点而言,我们有话剧《父亲》、《我在天堂等你》,吕剧《补天》,眉户剧《迟开的玫瑰》等;就大众的注目点而言,我们有京剧《廉吏于成龙》、桂剧《大儒还乡》等;就未来的创新点而言,我们有杂技剧《天鹅湖》、功夫舞剧《风中少林》等。
我们现时代舞台艺术的精品生产,必然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必然是舞台演艺发展和舞台科艺进步的统一,也必然是适应大众和引领大众的统一。这是演艺作品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基本前提。
——“精品工程”的实施,不仅打造了一批具有时代影响力和民族代表性的作品;而且打造了一批洞悉艺术创新规律的艺术家,打造了一批善于组织精品生产的表演艺术团体。
在“精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曾有人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比如说“精品为什么不能最大限度的占有市场”?比如说“精品若干年后一定还是精品吗”?应当说,对于已授牌的“精品剧目”的上述疑问都是出于一种良好的意愿。对于一部文艺作品的评价,“金杯银杯”的确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但“老百姓的口碑”又不能完全与“票房收入”等同起来。许多所谓“大片”在掏过老百姓的口袋后又被老百姓唾弃是常见的事。我们有责任为老百姓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我们也应当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拓展“精品剧目”的市场。为着留下时代的印记,“精品工程”近五年来的作为充分显示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事实上,随着“精品剧目”的打造,我们还打造了一批洞悉艺术创新规律的艺术家,其中连续三年将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吕剧《补天》和桂剧《大儒还乡》打造成“精品剧目”的导演卢昂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即使过若干年,我认为尚长荣主演的《廉吏于成龙》、茅威涛主演的《陆游与唐婉》、沈铁梅主演的《金子》、曾近萍主演的《董生与李氏》等作为“精品”也毫不逊色。就艺术表演团体而言,打造了话剧《父亲》和《凌河影人》的辽宁人艺、打造了京剧《贞观盛事》和《廉吏于成龙》的上海京剧院都是极为引人注目的。此外,打造了《生死场》的国家话剧院、打造了《宰相刘罗锅》的北京京剧院、打造了《班昭》的上海昆剧院、打造了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泉州梨园戏剧团、打造了舞剧《红河谷》的无锡市歌舞剧院、打造了川剧《变脸》的四川省川剧院、打造了《一二三,起步走》的苏州市滑稽剧团也都显示出“精品剧目”生产的实力和创作的后劲。
——“精品工程”是促进舞台艺术日益繁荣的工程,是实现艺术精品不断积累的工程,是引导文化经费有效投入的工程,是激励艺术生产进取创新的工程,也是提升广大群众审美境界的工程。
文化是需要建设的,文化也是需要积累的,演艺市场的大众需求不会自发地促生舞台艺术精品。事实上,即便已进入“精品剧目”且又获得良好市场效益的某些作品——比如舞蹈诗《云南映象》和舞剧《风中少林》等,也还有进一步打造、提高的余地。在我看来,“精品工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仅仅是选拔、打造并初步立住了几十个“精品剧目”,它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积累有着十分积极的效应和深远的影响。比如,我们的选拔机制不仅全面推动了舞台艺术产品的生产,而且推动了这些产品的营销;不仅促进了当下舞台艺术的日益繁荣,而且实现着艺术精品的不断积累。又比如,在国家财政资助被打造的剧目后,地方财政基本上给予了1:1的投入,使得相关艺术生产单位在打造精品的同时,添置并充实了生产资料(灯光、音效等),进一步增强了其艺术生产和艺术创新的能力;同时“精品剧目”的打造也充分调动起文艺家们的创造智慧,这更从艺术生产的主体方面提升了舞台表演艺术的生产力。再比如,“精品剧目”的打造不是一般地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而是在服务大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了大众的审美境界,这无疑是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尽的职责。
(作者为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