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蔡绍坤 温文清
今年4月,泉州书城的开张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目光,但也引来不少争议。半年来,业界一直存在着不少“不看好”的声音,其焦点主要集中在泉州书城的场地、硬件设施等问题上,泉州书城重新利用中山公园的地下防空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几年前“太阳城”购物广场落马的阴影。 此外,泉州书城这么大的经营规模,在经过半年的试营业后,如何在2007年扭转经营形势,也是业界所关注的。
针对外界的种种质疑,泉州书城负责人吴越认为,看待泉州书城的发展趋势,需要理清几个问题:一是书店的投资回报周期。正常情况下,书店的投资回报需要一至两年时间。作为一项政府招商项目,泉州书城的总体目标,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争取在两年内达到收支平衡,或略微赢利。二是市场分析与书店定位。多年来,除了新华书店系统的下辖网点,泉州一直没有一个大型的综合性书城。泉州书店一直注重人文社科方向,但科技类图书严重短缺。泉州书城大打“科技牌”,强调“错位经营”,健全了服装纺织、食品化工、医药卫生等图书品种,并广泛地向晋江、石狮、南安等泉州下辖各县市区辐射。
“我们希望能够以泉州书城为平台,搭建通往各县区的图书销售渠道,只有这样,书城才有可能谋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才能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吴越说。
从坐商变成行商
目前,泉州的书店在零售方面多数处于一种亏损的境地,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关键还在于书店本身。采访过程中,泉州风雅颂书局的负责人林波对记者说,泉州书店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化被动为主动,走出书店,把原来的“坐商经营”变成“行商经营”。比如在看到图书零售环节的尴尬局面后,一些书店主动出击,向各大超市、商场配送一系列生活类图书,这也是一种拓展盈利方式的道路。
对此,泉州新华书店副书记郑建仁也感叹说:“以前开书店可以等着生意上门,现在不行了。”作为几十年的老牌国营书店,新华书店在市民心目中一直有着良好的诚信形象,与大部分出版社也保持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良好关系,而且在图书零售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为体制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种种限制,新华书店在图书市场中民营力量扩张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几年,民营书店的各种经营使图书市场形势大变,新华书店也紧跟着推出让利销售,同时开展优质服务。郑建仁介绍说,2007年,泉州市新华书店还将加强团购市场的开拓,同时借城市东扩的机会,在市区东部和西部增加一两个经营网点,扩大经营规模。
图书市场三方向
图书行业的发展,最终会走向连锁化、专业化和社区化这三个趋势。———这点在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那里,基本达成了共识。
据了解,目前泉州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连锁化书店企业。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新华书店系统当中,浙江、江苏、四川做得较好。民营书店当中,厦门的“光合作用”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连锁化,就是成功的书店品牌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通过物流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力量的支持,运用一套成熟的连锁管理模式,不断跑马圈地,最终获取更大比例的市场份额。”吴越认为。
专业化,或者说特色化,是民营书店的又一个发展方向。民营书店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到今天占据图书市场几乎“半壁江山”,基本上靠的就是一个“专”字诀。据了解,全国图书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专业书店有“建筑书店”、“医药书店”、“电力书店”、“社科书店”、“古籍书店”等等。
另外,记者了解到,刺桐花图书城在泉州书城开业后,也在酝酿着一场“变革”:2007年,经营者准备将它转型成一座真正的“城市图书馆”,着重发展图书租阅、书吧经营,图书的零售仅限于精品书、畅销书等领域。
而正如百货业一样,大型商场超市火过后,市场往往呼唤着如“seven-eleven”这样的“便利店”,这点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明显。业界人士断言,书店社区化的趋势,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随着城市社区建设和书业自身的发展,呈现更加成熟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