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商报记者 金科 报道2006年,王先生攥着自己手头上的20多万,觉得自己应该好好理财了。春节的时候,王先生购买了人民币理财产品。但是到了年末,王先生有些后悔。到期后,他将钱取出来转而投向股市和基金。 “现在股市这么好,相比理财产品的收益就太低了。”王先生这样告诉江苏商报。但数据显示,尽管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今年的理财产品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拥有客户最多的工商银行日前告诉江苏商报,全年他们共销售了24期理财产品,在整个江苏省的销售金额已经超过了100亿元。理财新品的频频推出,产品品牌化规模的建设,都让银行理财产品这一仅仅诞生了两年的新鲜事物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但在新客户涌入的同时,也有类似王先生这样的老客户正在流失。
年初篇:激进之路
今年年初的时候,王先生没想到突然像雨后春笋一样地钻出来这么多人民币理财。这让他在选择理财产品时,费了好大的劲。从今年上半年的产品情况来看,各家银行在设计产品的思路上无疑更加激进,结构型产品、收益浮动的挂钩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流。这类产品最初出现是在2005年9月左右,但到了2006春节前后,已呈燎原之势。“当时最早是一些股份制银行先推出了人民币捆绑美元的双币理财产品,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也引起了其他银行的注意”,建行江苏省分行相关人士对江苏商报表示,随后一些结构型的纯人民币理财产品,也开始在今年年初正式出现。今年2月,兴业银行推出的期限为半年的“万利宝”本币增值计划,采用的是挂钩欧元兑美元汇率的做法,并设立了3个观察区间,在观察期内,欧元兑美元汇率若始终落在观察区间1内,年收益率为3.2%;曾经超出观察区间1,但始终在观察区间2内,年收益率为2.0%;曾经超出观察区间1和区间2,但始终在观察区间3内,年收益率为1.66%(略高于半年期储蓄税后收益),否则收益为0。这种产品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原来的人民币理财收益高,风险近乎于0的局面。“主要是当时因为一些经济背景因素,原本的传统人民币理财的收益做不上去了,因此银行必须从高风险、高收益的角度去做文章”,江苏省建行一人士向江苏商报解释,为什么上半年浮动收益的产品如此风行。她口中的经济背景因素,指的是2005年央行下调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使得原本筹划紧锣密鼓推出理财产品的各家银行突然发现,现有的理财产品对于客户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根据江苏商报以往的报道,这一时期,绝大多数银行开始停售人民币理财产品,有限的几只产品收益率也大打折扣,远远满足不了那些胃口已经被吊高了的投资者们,与巅峰时期3.17%的年收益相比,这一时期的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往往停留于2%左右,仅比当时的存款利率略高。转型,还是放弃市场,是几乎每家商业银行当时都在思考的问题。对于一个新兴的广阔市场,谁也不能放弃,因此必须走出一条突围之路。在当时,这种转型的成效无疑是卓著的,以前文提到的兴业银行理财产品为例,仅在1月26、27日两天,销售数字就突破了2000万元,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也在该时期创下了当时的销量高峰,大批南京市民的节后闲钱,流入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额中。由于这一时期楼市仍处于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加上当时股市低迷,投资者缺乏足够的有效投资渠道,大量的闲置资金没有出路,造成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一片热卖,在这种大形势之下,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国有银行也不甘落后,竞争在今年的四五月份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除了原有的几家银行不断地推出后续产品之外,包括建行、交行、浦发等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结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而各家银行给出的最高预期收益也在节节攀高。例如,建行在4月推出的“利得盈”预计年收益率就高达3.6%,而一些1-2年的长期产品的收益率甚至达到了4%以上。“那个时候银行纷纷推出与汇率挂钩的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是当时美元与欧元等货币的汇率走势很稳定,因此在产品设计上很好操作”,民生银行理财师赵宁玲告诉江苏商报。尽管过去5年来欧元兑美元汇率一直处于剧烈震荡,但半年内上下波动幅度多数在1000点以内,都小于一些银行设定的观察区间,因此投资者获得预期最高收益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如果投资者在年初购买了这类短期理财产品的话,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年中篇:积极调整
但到了今年的4~5月,这类产品的风险因素开始显现。“首先是因为国际汇率开始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很多产品的第一区间开始被突破,从银行角度来说,需要推出新的产品去抵御这种风险。”赵宁玲回忆道,在那段时间,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因无法达到预期收益而被提前终止。“不但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对于银行的信誉也是一种损害”。王先生感到幸运的是,自己买的理财产品还没有被“调整”到。与此同时,银行开始频频转向推出了一些信托类产品,虽然也有风险,但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优势开始显现。“信托类产品主要投资于一些开发商贷款、房地产信托计划。”兴业银行南京分行理财师严萍表示,普通信托计划的投资需要较高起点的资金,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动辄几十万元的投资门槛显得过高。而银行发行的投资信托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适当降低了投资门槛,一些产品的最低认购门槛仅为5万元。银行推出的这些投资信托的理财产品不受普通信托计划的份额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分享信托计划高收益的范围。从几家银行推出的产品来看,预期收益都在3%左右,即使在加息之后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例如民生银行在7月推出的信托人民币理财产品,投向为中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国电集团信托贷款项目资金信托,理财资金将以信托贷款的形式发放给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期限一年,如果投资金额在5万元以上,收益率在2.88%,如果投资金额在20万以上,则收益可达到3.02%。“这类产品的最大特色是收益固定,期限一般在1年以下,而且银行不代扣税,但投资者必须正视其中的风险,由于该类产品直接和企业的信用挂钩,因此最坏可能出现不保本的情况。”赵宁玲告诉江苏商报。她表示,在选择这类产品时,如果是国家开发银行担保的产品,风险是最小的;如果是商业银行担保项目,风险会稍大一些,如果是国家开发银行提供后续贷款支持的产品,则风险更大。与之类似的,还有银行推出的依托短期融资券设计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由于这类产品挂钩企业大都为包括移动、联通在内的大型国有企业,信誉较好,基本可以控制这些产品的风险。而这一时期银行仍在推出的浮动收益型产品,也摈弃了传统的与汇率挂钩,开始纷纷将目光瞄向了包括境外资本市场等更多领域,这段时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花样层出不穷,光大、深发展、民生、交行都有新品面市。如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2年期“聚财宝”飞越计划,预期收益挂钩新华富时25中国指数和日经225指数,招商银行的钻石系列7号产品,挂钩于香港上市的三只国企——中海洋、中移动和中国人寿,预期年最高收益率达8%;而民生银行则推出了挂钩高盛商品指数(糖、玉米、小麦)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专业性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其高预期收益也满足了一部分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者的需求。
年末篇:理性回归
2006年年末,中国股市迎来了空前的牛市,也引发了银行间的冷静思考。随着大盘的狂飙突进,基金们创造了一年中收益超过了100%的神话,资本市场疯狂的财富效应,开始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们趋之若鹜。上文中提到的王先生,就是抛开银行理财产品,转而投向股市的千千万万投资者中的一员。“在这段时间里,一些投资者已经看不上理财产品区区3%左右的年收益率,在和一些客户接触中,他们最关心的是怎样获得30%以上,甚至是100%的收益”,招商银行南京分行零售银行部财富管理室副经理张政这样表示。因为客户的萎缩,银行开始减少了高风险理财产品的种类。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公开资料统计,今年11月份共有19家银行(包括16家中资银行和3家外资银行)推出了106款银行个人本外币理财产品,较10月份增加了9款,其中11月份共发售了38款挂钩型理财产品,远低于10月份发售的51款。相反,本月共计发售了65款固定收益类产品,占产品总数的61.32%,较10月份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占据了本月理财市场的大半壁江山。“现在的趋势是那种传统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反而更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浦发银行南京分行理财师张敏告诉江苏商报。这种产品由于投向的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各类人民币债券,包括短期国债、金融债以及央行票据等等,几乎没有风险,但收益也比存款略高。“这个例子说明,并不是收益高的产品才有市场,相反,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只要理财产品的收益比储蓄高出一点,他们就会愿意购买。特别是在一些短期闲置资金的处理上,投资者更青睐3个月至半年的理财产品,”浦发银行财富管理部朱健总经理表示。而带动传统理财产品复兴的另一个要素是,随着央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种传统产品的收益率开始出现了大幅回升。数据显示,11月国内人民币投资的固定收益型产品有19款,3个月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3%,6个月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55%,12月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37%。相对10月份的数据而言,三种期限的预期收益率都有所提高,特别是12个月的平均收益率较上个月提高了0.67%。研究报告认为,11月15日,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加大了结构型理财产品特别是挂钩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及期货市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自央行8月份公布加息之后,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但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以央行票据、金融债、高信用等级债券为主要载体的人民币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相应提高,在11月份的理财产品中才得到充分的体现。“招商银行即将上市的几款理财产品,肯定一上市就会卖光,因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市场前景太广阔了。”在股市正牛,基金凶猛之际,张政接受江苏商报采访时依然底气十足。(编辑 小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