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摄影 记者杜建雄
明日,国家邮政总局将发行《中国邮政开办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以纪念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作为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天津邮政经历了大清邮政、民国邮政、新中国邮政几个阶段;作为本市最老的邮政工人,1924年加入邮政工作的西青区百岁老人陈永革成为天津邮政发展唯一的见证者。昨日,在陈老家中,记者与这位传奇老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
1/51 外语好让他脱颖而出
陈老生于1906年。1924年中国邮政进入“民国时期”,不过那时的邮政系统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那一年,陈永革从法汉高中毕业,和一批青年一起参加了邮局的招工考试。
当时和他一起应试的共有51人,他是唯一一个被录取的。“那时考试要求必须会法语和英语,尤其对法语的要求很高。我上学时很努力学外语,所以最后能金榜题名,成为一位邮政工人。”说起当年考邮工的情景,陈老显得很自豪。由于法语比较准确,当时使用法语的国家不少,连电报都用法语来书写编译,因此对法语非常看重。
讲完自己的历史,百岁高龄的陈老用英语和法语对记者说起了“你好”。陈老的儿子陈农说,陈老90岁之前,可以用非常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对话,由于现在年纪增大、口齿不清,已经说得没那么流利了。
见证 邮政工作让他目睹变迁
陈老介绍,他刚参加工作时,工作的地点在东车站邮局(现在的东站邮局),也是天津邮政总局。那时候,他家住在东南角,每天早上步行到东车站邮局上班,如果时间特别紧才坐电车。
当时邮政系统均为外国人把持,薪水待遇不错,很多人都想进入邮政系统工作。陈老刚参加工作时,在学徒时期每个月挣80块法币,而当时面粉的价格是50块法币一袋。不久,因为业务能力突出,他的工资不断上涨,到了解放前后,陈老的工资已能买90袋面粉了,是当时天津邮政系统中工资最高的普通员工。
“民国时期的邮政局长是英国人,副局长是中国人。当时邮政被外国人把持,我一进邮局就做汇兑工作,到退休也没离开过这个岗位。”陈老说。
后来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接管了天津邮政。那时候邮政局的正局长还是英国人,不过主事的副局长由中国人换成了日本人。“那时我们中国员工除了照常工作外,从来不跟日本人打招呼。那段日子我们的薪水待遇大幅下降,甚至经常饿肚子。一个送信工人把信送到一户人家后饿得受不了,找人家要了一个饽饽,才继续得以给其他人送信。”
在一旁的陈农补充说,他母亲也讲过,那时候日本人发的薪水连油条都买不起。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中国人重新接管了邮政,这样的日子才改变。
好人缘 温和性情让他长寿
陈老介绍说,解放后他的工资一直是工人中最高的,退休时有180多元。不过让陈老遗憾的是,如今没有保留下作为邮政工人的一些物件。
陈农眼中的父亲一直都是性情温和的,陈老不抽烟、不喝酒,爱练形意拳、八卦掌,从不和别人抬杠拌嘴。这种性格不仅让陈老长寿,而且让陈老在邮政工作时特别有人缘。如今,陈老一家过着和睦美满的生活,等待他们的,将是又一个新年新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