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摄影 记者兰飞
历时两年多研制成功 旨在传承奥运文化 天津博物馆昨日收藏
昨日下午,在团市委以及河西区教委的组织下,本报曾连续报道过的“奥林匹克棋”的发明者,本市武清区农民王振岐、王丽娜、刘帅带着60副制作完成的“奥林匹克棋”来到河西区体院北东湖小学内,为全校500多名小学生讲解“奥林匹克棋”的玩法。
昨日下午3时20分,从东湖小学500多名学生中选出来的50多名学生代表聚集在学校的一间教室内,王振岐等3名“奥林匹克棋”的发明者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玩法。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大部分学生很快掌握了“奥林匹克棋”的行棋规则,两名六年级的班干部学会后,直接在教室内展开“交战”。15分钟后,一名胖乎乎的班长取得了胜利。学会简单规则后,学生们又研究起了卡片,小卡片上的奥运知识让小学生们觉得新奇不已。50多名学生代表学会如何下棋后,将回到各个班内对自己的同学进行“培训”。
昨日上午,天津博物馆专门在馆内对“奥林匹克棋”进行了收藏,并向王振岐等发明者颁发了收藏证书。
据王振岐介绍,1993年北京首次申奥虽然失败,但在他们几人心中已经种下了很深的奥运情结。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他与表弟李众以及在北京做生意时认识的王丽娜、卢晓娟、刘帅、邢治安等人决定要为奥运做点事情,让奥运文化和奥运精神能够在中国很好地传承下去。由于几人都是棋类游戏的爱好者,他们突发灵感,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反复研究推敲,终于在2003年年底将“奥林匹克棋”研究成功。2005年2月,北京奥组委举办了一个名为“我为奥运添财富”的奥运文物征集活动,王振岐等人就将这副“奥林匹克棋”送交北京奥组委参赛。经过评选,北京奥组委信息中心、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联合对“奥林匹克棋”颁发了相关证书。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的评价是:“这副棋是所有参赛作品中唯一的一个发明类作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王振岐表示,最艰难的其实不是如何把奥运元素和棋盘、走法等结合起来,而是如何把这件事坚持到底。参与这项发明的6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奥林匹克棋的研制几乎占用了他们所有的业余时间。研制成功后,王振岐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这种棋的推广和宣传之中。也许正是这种奥运情结,让这6位发明者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没有任何经费和官方指导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
读报帮助
“奥林匹克棋”的棋盘横竖各有13个格,象征着2001年7月13日中国获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29枚积分卡,寓意我国承办的是第29届奥运会;总积分为112分,表示1896年在雅典举办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距离2008年整整112年,同时也纪念北京通过投票取得奥运会举办资格的那次大会,是第112次国际奥委会全会;棋盘、棋子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天坛祈年殿的外形,具有民族特征;棋盘上共同区为五环相连的形状,这是一个无障碍运行区域,体现了奥运无国界的理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