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可以和命运抗争,却难挡时光的流逝,诸多巨星相继在今年离去,让世界体坛少了一分英雄气概。而在08奥运周期的蓄势之年,“国家体育”的概念也正在逐渐冲淡“英雄体育”。
当告别成为流行语
纵观2006年世界体坛,一大特点就是一批巨星的离去——齐达内、阿加西、舒马赫和索普等实力加偶像级人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和我们说再见,也告别了让他们成为世界级巨星的竞技场。
齐达内的退役早已昭告天下,人们所不能确定的只是他离去时的心情。但再有想象力的人包括齐达内自己,也绝对想不到他辉煌的职业生涯会以这样一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画上句号。
作为唯一囊括四大满贯和奥运金牌的神奇人物,阿加西在竞技领域早已了无遗憾,也没有人会期待他以伤病困扰的高龄之躯,去像桑普拉斯那样用美网冠军作别。看到阿加西泪洒阿瑟·阿什球场,人们只有感激。
相比之下,德国人舒马赫走得最傲然,虽然铃鹿赛道的爆缸提前击碎了全世界车迷的梦想,但巴西大奖赛上他依然有理论上的夺冠可能。7次年度总冠军、91次分站赛冠军、68次杆位、1369分的F1累计积分……带着这些离去还有什么遗憾?
让人感到突兀的是年仅24岁的“鱼雷”索普选择退役。但一个名下拥有5枚奥运金牌、11枚世锦赛金牌和13次世界纪录的天才,有资格说“游泳已不再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的。再看看索普近两年和泳池渐行渐远的事实,接受这个就并不太困难了。
这一年,还有一些巨星真正的一去不复返:“伟大的左后卫”法切蒂以其对公平竞争的一贯尊重和体育精神,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奔腾的少校”普斯卡什命运多舛却从不屈服,也让人景仰。
巨星之所以为巨星,不仅在于超凡脱俗的技艺和震烁古今的成就,他们的个性魅力同样让人沉醉。然而,当今体坛这样个性鲜明的巨星已越来越少,世界体坛正面临性格流失的危险。当今的王者伍兹、费德勒场上场下都近乎完美,但是除了感慨他们在竞技场上的强大外,很难让人有与之亲近的欲望,而F1的新王者阿隆索更是记者眼中的“闷蛋”。
和科学界一样,几个世纪前那些百科全书般的巨人慢慢被分类学科的智者取代;再往后,仅有的个性又逐渐被整体取代,“XX实验室”、“XX学派”逐渐成为主角。个人色彩的逐渐消退是时代的必然,即使竞技场这个文明社会本该最适合人类展现个性的地方也难逃铁律。
中国挑战体育强国
2006年,中国竞技体育全面出击,不仅在多哈亚运会上像人们预期一样好好唱了一回“独角戏”,在传统强项中也全面开花,尤其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跳水、体操等传统强项可谓大获全胜。而在由欧美人主导的田径领域,刘翔已经成为世界级巨星;在NBA,姚明也是公认的超级明星;即便是在赛艇、滑雪这些传统弱项,中国运动员也取得了宝贵的突破。中国,这个最具潜力的体育国家,正在实现体育大国的崛起,甚至有人开始故弄玄虚地炮制“中国威胁论”的体育版本。
在竞技场上,完全凭个人天赋称雄的英雄不会绝迹,但注定日益稀少,因为体育竞技对财力、科技、团队的倚重越来越甚。除了少数商业化程度很高的项目,运动员很难通过自我积累获得通向最高竞技水平的足够资源。这也决定世界竞技体育正在由个人兴趣、俱乐部体制作为主导的时代,渐渐演变为由国家主导的时代。
有趣的是,“举国体制”就像“围城”,在中国的体育界、舆论界乃至民间,不乏对“举国体制”深恶痛绝、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激进人士。前东德的“举国体制”也曾创造过暂辉煌,但其光环已被有组织地集体服用禁药等丑行彻底抹黑,其中对竞技体育整体发展有价值的部分也被一并妖魔化,成了和洗脚水一起倒掉的孩子。
在雅典奥运会之后,面对中国体育无可遏制的崛起,法国、德国乃至美国的部分体育界人士开始认真思考其原因,而“举国体制”就成了焦点中的焦点。确实,按照国际体育界通行的标准,比较国民体质的排名、按照人均占有体育场馆面积、体育产业的发展等硬指标,中国的竞技体育如果没有“举国体制”,是不可能在奥运会上直逼龙头老大美国的。
不止一个体育强国的体育记者在面对中国竞技体育咄咄逼人的势头时大发感慨,对“举国体制”羡慕不已。在他们看来,中国不仅有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优势,还有完善的选材、培养体系,再加上来自各国优秀教练的助力,焉有不成功之理——皮划艇的德国人约瑟夫、男篮的尤纳斯、佩剑的法国人博埃尔、花样游泳队的井村雅代……都是世界一流教练,请他们到中国来,除了奥运会因素的吸引,完全和国际接轨甚至超出一般国际标准的薪酬也不可少,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让一切成为可能。
如此说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实际是真正的“大国崛起”在体育界具体而微的表现。以国家为主推动力、辅以市场和民间力量的体制,至少在中国体育界,这条路还没有即将走到尽头的迹象,而世界体坛则注定要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直面中国的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