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俄罗斯秘密城市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刘为 本报特约记者 孙宏宇
在俄罗斯广袤的领土上,散布着45个被列为“绝密”的城镇。这些城镇多为前苏联军事科研基地,担负着武器研发和军工生产等特殊使命,长期以来与世隔绝,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时过境迁,一些被称为“保密行政区”的城镇将陆续“脱密”。根据俄总统普京今年8月签署的命令,自明年1月1日起,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克德罗维镇就将率先摘除“保密”的帽子。 这些神秘城市里的生活究竟怎么样,市民们是否欢迎“解密”?不久前,俄记者探访了其中的一座小城——位于奔萨州的扎列契内伊市,撩开了“保密行政区”的盖头。
街头贴着名人宣传画 家门钥匙藏在脚垫下
扎列契内伊市位于莫斯科东南660公里。1960年,赫鲁晓夫在联大会议上脱下皮鞋梆梆地敲桌子,威胁说要给美国人“厉害看看”……其实,他要打出的王牌就是扎列契内伊,当时苏联正筹备在那座神秘小城建造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弹,可是,后来不知为何计划流产了。不过,扎列契内伊核工业重镇的地位至今仍不可撼动。目前,俄原子能署所属最大的工业企业——“起飞线”联邦国营联合公司就坐落于此。
扎列契内伊市周边的戒备森严,设有两道带铁丝网的围墙、隔离带;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不时有牵着警犬的值勤保安走过……通过安检进入市区后,却恍如步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巨幅烟酒广告,也不见纸醉金迷的赌场。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道和房屋,以及墙面上张贴出的宣传画,画面人物均为当地的大学生和文体名人。
正因为城区有“重兵”把守,所以城内的治安状况非常好,从来没发生过诸如雇凶杀人、集团犯罪、贩卖人口此类的恶性案件,连偷盗事件也极少发生。这里居民楼一层的窗户没有加装铁护栏,车库也盖得简易,是用半截砖或木板砌成的,因为车主压根不用担心什么偷车贼。
为了图方便,住户通常都将自家房门钥匙藏在门口的脚垫下面。不久前,当地几个军人搞了一个善意的“恶作剧”,挨家挨户门口走了一圈,就收集了数十把钥匙,不过他们没来得及“得窃”,当天就被“抓获”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城宛如疗养胜地一般美丽寂静。有市民告诉记者:“即便孩子一个人在外面玩到很晚,家人也不用担心,不会有啥事的……”
休假出城须瞒身份 互相通电话用暗语
城里居民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建城纪念日那天,一半居民手持气球、带着孩子沿街游行,另一半居民在路边欢呼助兴。学校的毕业晚会也是大家同庆。新兵入伍时,全城人也会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将他们送出城外。
不论大事小事,提起电话就给市长打,这在扎列契内伊市已成为“家庭传统”。市民觉得市长就是家长。一次,一位市民在雨中等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情急之下便给市长打电话说:“真不像话,我都在大雨中等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了!”
不过,“保密行政区”严格的保密规章也一度给市民们带来不便。苏联解体前,透露任何有关扎列契内伊的信息均被视为泄露国家秘密。即便休假期间因没带护照被警察扣留时,也不得说明自己的真实住所。市民出城前,通常会接受一通保密教育。亲属来访次数也严格限定5年一次,还必须是直系亲属。苏联解体后,有些禁忌被取消了,不过市民已养成了良好的保密习惯,他们通电话也多用暗语,如称自己的城市为“铁丝网”或“地带”,通行检查站为“门房”。
苏联解体前,秘密城市的居民出城通常会接受一通保密教育,亲属来访次数也严格限定为5 年一次。苏联解体后,有些禁忌被取消,但市民之间通电话还用暗语
“铁丝网”是保护伞 市民不摘“保密”帽
近年来,取消保密城市特权,撤销“保密行政区”的呼声越来越高。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就很支持。目前,已有不少“保密行政区”提出了“脱密”申请。
不过,对扎列契内伊市民来说,“铁丝网”是他们的保护伞,使他们免遭历史风暴的冲击。苏联解体后,社会动荡,这里没有受到波及;前几年实行的福利货币化改革对这里百姓的影响也不大。正因如此,大多市民打心里不愿意摘除“保密行政区”的帽子。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3%的市民愿意自掏腰包,以维持当地的驻军和哨卡。而市长热线接到的最多的市民意见是“不要解密!”
市民们的忧虑不无道理,目前俄社会治安不佳,如果“保密区”的帽子被摘除,扎列契内伊市民还能过上平静安定的生活吗?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