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已被应用于200多项工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几十亿元的科研成果,在问世39年后的今天,却仍然未能得到权威认定和推广。12月29日,在西安举行的“弦线模量地基设计法”会上,这项成果的发明人焦五一百感交集,几度落泪。
我国现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不仅计算方法繁琐,而且不能准确地计算出黄土地基的压缩和湿陷变形。1993年,在比萨斜塔停止缓慢倾斜趋势后,国际比萨斜塔维护委员会主席给焦五一来信,对他提供的矫正方案表示感谢。1994年,他应邀参加了香港举行的“结构与岩土工程计算方法国际会议”,并介绍了他应用“弦线模量”方法计算比萨斜塔的结果与提供抢救方案的依据。
焦五一创立了计算建筑物地基下沉量的新方法———“弦线模量”理论之后,“弦线模量”理论在工程应用领域得到不断验证,国家科委编撰的《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将其认定为“国际领先”科研成果。作为一项建筑领域的研究成果,只有进入《规范》,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为国家造福。“弦线模量”问世之初,焦五一找到主持编撰《规范》的一位负责人,建议用“弦线模量”法取代前苏联的旧方法,但却被拒之门外。
回忆起2000年11月举行的那场鉴定会,焦五一至今欲哭无泪。为争取这次专家鉴定的机会,他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可整个鉴定中,他始终没有机会为自己的成果作出一句阐释。在那次鉴定会上,应用单位代表发言由原定1小时压缩到9分钟,再后来,现场考察环节撤销。更让人惊诧的是,鉴定委员会竟撤销了专家和成果发明人焦五一面对面的质询和答疑环节。
“焦老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希望您都不要放弃,这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12月29日的成果发布会现场,作为应用“弦线模量”理论并受益的工程单位代表纷纷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焦五一。
据了解,陕西爱博集团董事长、省人大代表赵静波根据自己所调查的结果和他本人企业应用“弦线模量”的实际效果,于今年1月份在省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533号建议”。省人大于1月24日将建议交办给省建设厅和省科技厅。
4月18日,省建设厅给赵静波复函称:“近五年来,焦五一讲师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现已完成计算软件。按有关规定,应对该方法进行一次准备充分、有适当的地域代表性的测算。建设厅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焦五一的“弦线模量”法,以便使“弦线模量”计算黄土地基变形得到进一步肯定。”随后,省科技厅也于6月2日复函,肯定了测算的意义。
“我和黄熙龄院士、罗宇生教授是老对手,也是老朋友,黄院士和罗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黄土的湿陷计算。”焦五一真诚地说,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将会立即把“弦线模量”计算软件寄给黄熙龄院士和罗宇生教授以及其他有关专家,请大家通过测算来判断《规范方法》和“弦线模量”计算湿陷,哪一个是真实的。这是我殷切的希望,希望测算以后,大家能够“相逢一笑”,结束这30多年的学术争执,共同为节约资源、建立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本报记者 赵争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