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是春天家园汪洋阿姨65岁的生日,下午3点,老伴赵应璧就去街上买了盒蛋糕,他知道,老伴不是舍不得就是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
晚上6点,赵老已经把饭菜烧好了。6点25分,门铃响了,赵老起身去开门,从老伴的手里接过包,随即跑到厨房把饭菜端上来。
[纯纯的爱]
男大学生看上高中女
“今天怎么了?烧这么多菜,还有蛋糕。”老伴显然有些意外,“我就猜你肯定又忘了,今天不是你生日嘛。”赵老一边盛饭,一边抬眼看了看老伴:感觉还是一样的亲切,他想起两人初遇时的情景。
1962年,在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环境影响下,西北农大土壤农化专业的18名毕业生,有10人去了新疆,25岁的赵应璧便是其中一位。“当时,我被分到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在县委办公室当秘书。”赵应璧也是第二个支边富蕴县的大学生,加上大学里一直担任班级团支书,小伙子有点清高,身边的女孩子他都没看上,直到汪洋的出现。“其实,在她来之前,我就注意她了,因为当时听说县里来了一批南京支边青年,县委从中百里挑一,选了一个各方面都好的高中毕业生,我就在想,既然是百里挑一,女孩肯定不错,常琢磨着她长什么样。”汪洋留给赵应璧的第一印象至今很深刻:“她当时衣着很朴素,扎着两根马尾,说起话来总带着笑脸,眼睛也很大,不是很漂亮,但很好看。”
[浓浓的情]
两张单人床合成婚床
汪洋是南京第一女中65级的毕业生,支边后,和赵应璧在同一办公室,赵每天负责写文件,她每天负责打字。“那时候,我们一块儿去食堂吃饭,有时,我还给她送点油炸馍吃,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奢侈的东西了。”渐渐地,两人日久生情,并于1966年1月19日,举行了既隆重又简单的婚礼。“说隆重,那是因为我们婚礼是县领导亲自主持的,县长证的婚,说简单吧,那是因为,我们的婚礼实在拿不出一件像样的东西,就是把两人睡的单人床并到一起,就算完了,锅碗瓢盆都是同事们送的,最奢侈的就是做了两床新被子。”赵应璧还花1块3毛钱买了2斤糖果,算是对来宾的答谢。“不过,我一直认为我们的结婚日期最有纪念价值,是我特意挑的,‘1.19’代表‘要长久’,表示我们一定会白头偕老,而且,我们领证的日子也很特别,‘1.11’代表‘要要要’,表示我一定要娶她。”
[简单的快乐]
那时每月只吃半斤油
阿勒泰地区属于高原气候,生产条件落后,粮食产量跟不上,婚后的赵应璧、汪洋,很快就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尤其是随着三个儿女的相继出世,一家人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那时候的粮食是按月供应的,每人每月是27斤,孩子减半,根本不够吃的,经常是半个月就吃没了。”没办法,汪洋只好每天烧稀饭喝,偶尔做几个馍,给孩子们解饿。更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油荒,每户每月只供应5两,通常情况下,汪洋是舍不得吃油的,只有在炒菜的时候,稍微放上一点,这一点点油也是孩子们最珍贵的营养源,每次吃完饭,有油花儿粘在碗上,孩子们都要用舌头把碗舔干净,或者倒点开水在碗里,然后把水喝掉,不让一点油花浪费掉。
生病时最想吃大米
赵应璧是陕西人,主要吃面食,与阿勒泰地区人的习惯差不多,可汪洋是南京人,一向以吃大米为主,很不习惯当地的饮食习惯。“而且,阿勒泰地区气候比较恶劣,加上农业技术也不太好,种出来的小麦、玉米总是没熟透,蒸出来的馍粘粘的,很不好吃。”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一年多,第二年春天,汪洋就病了,什么也吃不下,唯一想吃的就是大米,赵应璧心疼她,鼓起勇气向领导申请了2斤大米,拿回家后,急忙给她做米饭吃。他回忆说:“当时我足足煮了有半斤米,一大瓷碗的米饭,煮好后又去给她准备炒个菜,不能光吃米饭,谁知,等我菜炒好后,她已经把一大碗米饭吃了个精光,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觉得她太不容易了。”之后,每次回南京,赵应璧什么都不带,只带大米,火车上不让带,他就把大米放在口袋的最下面,米上面用衣服遮掩。
[幸福的一家]三个儿女两个出国
因为工作的原因,从1968开始,赵应璧就经常出差,家里的大部分事情都压在妻子汪洋身上,并把三个儿女都培养成为大学生,其中有两个出国留学。这也是赵应璧觉得自己最该感谢妻子的地方。他说,老伴虽然是孩子的母亲,但在教育孩子上,比他还严,不仅要求孩子们努力学习,还要求他们勤俭节约,“平时,孩子们吃饭,从来不准有剩饭,即便有饭粒掉到地上,也要捡起来吃掉,所以,这个好习惯,孩子们至今还保持着。”在夫妻俩的精心教导下,三个儿女最终均有了出息,大儿子赵珏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中东一家外贸公司高薪聘用,小女儿赵琼毕业于西北大学,后被保送至中科院读研,目前在美国通用集团任职,大女儿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外企任职。
严归严,在个人爱好上,夫妻俩倒是很尊重儿女们的选择,比如在大儿子赵珏的人生选择上,按照赵应璧夫妻俩的意思,大儿子最好学财会,财会稳定,可赵珏就是想学外语,而且选择了当时最冷的一门语言:阿拉伯语。考虑再三,夫妻俩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积极的人生]54岁还去考审计师
儿女们的成功与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分不开的。赵应璧来自陕西农村,母亲去世早,他与父亲相依为命,上高中时,别的同学都在学校食堂买饭吃,只有他,每周回家一趟,用扁担挑粮食回学校吃,上大学时,别的同学都穿着新鞋子报到,只有他穿着旧草鞋报到。妻子汪洋经常拿丈夫的经历教育儿女,并以身作则给儿女们做榜样。刚去新疆时,她只是一个打字员,为了在工作上寻求进步和发展,1968年,她主动向领导申请,到财政局工作,不懂财务,她就偷偷地跟同事学,买各种各样的财会书籍看,并成为国家首批注册会计师,由一位普通的财会人员一步步成为财政局的局长,1997年,她又参加国家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当时,汪洋已经年过5旬,为了学习英语,她每天把单词贴在自己的床头,熟背之后再撕下来,贴上另一组单词,功夫不负有心人,54岁的她终于拿到了国家高级审计师资格证书。令大家更为敬佩的是,退休后的她,仍然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兼职,发挥自己的余热。
[真挚的表白]40年他给她写情书
2006年1月19日,是赵应璧和汪洋结婚4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汪洋还像往常一样,到会计师事务所上班,可是,晚上下班回到家,她无意中在老伴的日记里看到一封信,是结婚40年来,赵应璧写给她的第一封信,共5页3000多字。信中,赵老回忆了两人从相识到相恋、再到相守相伴这40年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对妻子的深厚感情。看完信后,汪洋就哭了,她没有想到,一向不善表白的老伴,对自己的情感如此丰富。大儿子赵珏看到这封信后,也热泪盈眶,并把这封信的所有内容,贮存在自己的电脑里。
谈起这封信,赵老显得有些害羞,他说:“我这个人,一辈子不懂浪漫,更不会写什么情书,而且,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写不出来。”可是,40周年纪念日的这封信,却被赵老定为自己给老伴的一封情书,“这几十年,老伴真的太不容易了,如果这个家的功劳我有份的话,老伴要占一大份,这封信就算我对她的感谢吧。”赵老由衷地说。
情书内容摘选:
老伴:
你好,今天是我们俩永结百年之好的结婚纪念日,相厮相守四十年,真不易,四十年来,为我,为儿女,为这个家,你付出了很多,在这里,我首先向老伴说声:你辛苦了,谢谢你。
我们俩从相识、相恋到最终走到一起,不能说是“神话”,也确实是缘分,有点戏剧性……从小学到大学,我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不管儿女情短长,工作后,同事们先后给我介绍过几个,但总是不能心满意足,没有一个成的。1965年,那是我到富蕴县的第三个年头,年已二十有七,当时,听说县里来了一批南京支边青年,县委从中百里挑一,选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当时,心中即浮起了莫名其妙的怪念,时时琢磨着这个姑娘长的什么样,就这样,你终于到县委办公室上班了,那时,我是县委办公室的秘书,就住在办公室,我们第一次说话,是缘于一壶水,你问我到哪里打开水,我就把自己的暖水瓶给了你。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衣着朴素,扎着两根马尾,一张纯真可爱的笑脸,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白里透红的脸蛋,不是很漂亮,但很好看。我们同室操作,我写文件你打字,一块儿去食堂吃饭,我有时还给你送点油炸馍吃。我们从来没有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也没有写过一封情书,每天送到你手上的文件也就是我的情书,你点头一笑就是给我的回信,彼此心照不宣……
我从没有给你写过情书,这封信就算是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对老伴的真情表白吧。
当年的小伙子,如今的老头子2006年元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