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昆的妈妈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万选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万选蓉1998年提交提案———设立“爱耳日”。经她不懈努力,2000年始,每年3月3日为“爱耳日”。 因该日科普,我国每年减少10000新生聋儿。万选蓉如此执著爱耳护耳,因她是聋儿母亲。为儿子梁小昆走出无声世界,她摸索到回归有声世界的路径,继而引领其他聋儿打破寂静。
电影《漂亮妈妈》便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
■让铁树开花
万选蓉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万选蓉总结她一生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原本考上北京钢铁学院,大一时,因巧撞戏剧学院教授而改行。她曾写在日记上的豪言壮语“在命运痛击下,头破血流,仍不回头”,命运竟让儿子梁小昆的不幸验证大话真伪。戏剧学院教材《普通正音字表》、《台词讲义》多少年后为儿子康复再次翻阅。她信奉的格言“善学者明其理,善行者推其法”,儿子给了她实践的机会。长期订阅的《知识就是力量》为她创造奇迹积蓄着知识上的储备、钢铁般的力量。好强执著认真、追求完美性格使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她梦想成真……
小昆4岁9个月时的一次就诊让万选蓉“天旋地转地走出医院”。他左耳听力损失86分贝,右耳听力损失78分贝。小昆7个月时,因链霉素中毒双耳重度失聪。“我的孩子能不能学会说话?”医生回避万选蓉询问,代以安慰话“贵人语迟”、“爱因斯坦5岁才会说话呢”。既然医生不置可否,万选蓉铁心改变十聋九哑,“要让小昆像正常孩子一样。”鉴于当时医术,医生说恢复的可能性百分之一,万选蓉目标却是百分百。支撑她信念的是母爱、知识。万选蓉承认自己有这样本事“能迅速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当时没有关于聋儿康复书籍,万选蓉读《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神经学》。作为少年宫老师,她较了解儿童心理。一句“妈妈”她教了两万多遍。初始,她哭过一次。连比划带说地教小昆千百遍“妈妈”,小昆没反应,小眼睛呆望母亲。万选蓉流下绝望泪水,小昆用小手给她擦泪。她不知再重复下去“是否还是老样子”?是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让她继续重复。“海伦又盲又聋,小昆视力正常,沙丽文、海伦是师生关系,我们是母子,而且小昆聪明好学,她们能创造奇迹,难道我们不如她们?”万选蓉将沙丽文的话“教育这个孩子是我终生职责”贴在各房间显眼处自勉。带小昆出门,万选蓉不是手拉手,而是让他坐在童车里,面对面看口型,一路走,一路教“妈妈”。教他车上堆放食品的名字:“肉”、“蔬菜”、“鸡蛋”。还有自己曾在戏剧学院背过的绕口令“出东门,过大桥,大桥旁边一树枣,拿着竿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让小昆听鸟鸣、虎啸、哨声、林吼。小昆坐童车到7岁。1992年,万选蓉过生日,小昆致信母亲:“咱家有件跟随我们多年的东西。我在这个小小围城里学会说话。只要我眼睛注视哪里,您会立即告诉我它是什么。”万选蓉知道儿子说的是童车。那段刻骨铭心日子养成万选蓉一个癖好:收藏玩具童车。
90多天,小昆耳朵里灌进两万多声“妈妈”,万选蓉多少次梦中期待小昆回应。三个月后的一天,小昆手指饼干筒,声音含糊“妈妈”。万选蓉一愣,随即翘起拇指连连点头“我是妈妈”。小昆伸手拿饼干,万选蓉举起一块搁在唇边:“吃—饼—干。”小昆又指房顶,“灯”,万选蓉打开灯———“开灯”,后又关上———“关灯”。小昆模仿,发音模糊,万选蓉泪眼模糊。
当小昆领悟世上一切人事都有名词后,万选蓉“着了魔似的”跟开了窍的小昆说话,眼到嘴到。为使儿子发音清晰,她学《语音学》并自创舌操、唇操。通过闻花、吹蜡烛教小昆学习控制气流。她经验之一“教聋儿说话,一定有实物”。如教“疼”,她用针扎手,流血、皱眉、吮吸、吹手、发“哎哟”之声。小昆明白了“疼”是件痛苦的事。她教“死”、“活”。曾经,她卧床闭眼,说:“我死了。”小昆无动于衷。她于是利用活虾这一实物,从10只活虾中拿出5只放进蒸锅,一会儿,虾死了。她教小昆“活虾是青颜色的,眼睛是睁开的,会游水,死虾是红颜色的,眼睛是闭着的。”小昆脸上淌泪。万选蓉为证实儿子“真懂了”?佯装闭眼,再说:“我死了。”小昆一改常态,扒她眼睛,哭着摇她身体。实物给万选蓉信心。她用纸盒、旧画报、罐头盒折叠成各种玩意儿。种花种草、养鱼养鸟,一切实物是她教具。渐渐,万选蓉不再是自说自话的人,小昆基本准确地回应母亲口型。
一年后,万选蓉带小昆看医生。医生默声问小昆:“你到哪儿来了?”“医院。”“谁带你来的?”“妈妈。”医生亢奋地告知万选蓉:“你成功了,你让铁树开花了。”小昆证实了国际医学界聋儿不哑之说,时1982年。
万选蓉第一次体验成功喜悦,但并不满足小昆仅是走出无声世界,沟通世界是她第二步棋。家有来客,万家规矩,先介绍小昆,让他主动招呼客人,与客人聊天,以此强化他的主体意识、交往意识。万选蓉带小昆去公园时,把事先准备好的糖给老年人,拜托“孩子叫您的时候,请你给他这块糖,跟他多说几句话。”老人照办,训练有素的小昆道:“谢谢爷爷,我6岁,我喜欢阿童木,我家住在……”万选蓉家附近有个商店,她有意识带小昆进去交往,把店里售货员按辈分统叫一遍。他成了爱说话孩子。万选蓉经验之二:“聋儿康复阶段,培养阳光心理最重要。要给他创造沐浴阳光的机会。”
1983年,小昆以试读生身份入学。这种结果,万选蓉早因透视人性弱点而预料。“社会对残疾人偏见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强势群体一般不屑与弱势为伍。弱势面前,是对境界和胸怀的考验。一般人要么知难而退,要么绕道而行。”她知道,克服弱点需要时间。万选蓉为小昆融入社会的准备是:给小昆买了有阿童木图案的书包。她希望儿子像阿童木一样身怀超常能量。小昆背着该书包参观学校、观察师生、熟悉课本。万选蓉教他礼貌用语、课堂用语、师生用语。她又拜托老师:“请您每天让同学跟他说话,给他创造说话机会和培养伙伴意识。”上学第一天,恰好八月十五,万选蓉请老师给小昆机会讲济公和嫦娥奔月故事。
一次做操,老师喊“稍息”,小昆发愣,同学掰他左脚前伸。晚上,他给妈妈表演“稍息”。音乐,小昆弱项。万选蓉形容“不是唱歌是说歌”。但她总是鼓励“唱得真好”。某日,考试《歌唱祖国》。万选蓉前晚给小昆打预防针:“同学们会笑你,但你不要笑,而且一定要把歌唱完。他们自己会不好意思的。”考试当晚,小昆夸母亲“料事如神”。但有一点没料到“老师哭了”。小昆毕业那年想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但学校以“你不行”为由没应允他入辅导班。万选蓉便自己辅导,她激励小昆,“你必须参与,没机会参与,怎知道自己行不行?”结果,获二等奖的小昆成20名获奖者之一。同年,他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因万选蓉科学呵护,小昆躲过自卑自闭阴影向社会化成功过渡。其表现是主动融入,不是坐等接纳。高中军训,他执意参与打拳项目,但连长“怕他听不到哨声”而婉拒,小昆便找团长:“您知道残疾人保障法吗?”小昆爱唱歌,尽管唱起来有节奏没旋律,但他喜用歌声抒情。朋友说他适合唱RAP(说唱乐)。小昆幽默道:“RAP是我强项。你们都唱不过我。”万选蓉从这一细节推理小昆“心理健康”。
因各科成绩优异,甚至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小昆被保送重点中学、大学。2000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今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攻读摄影。他的理想,利用感觉、视觉超人优势,做名优秀摄影师。万选蓉满意儿子“融入主流社会的志气”。
以万选蓉为原型的《漂亮妈妈》导演孙周说万选蓉:“您是个梦想成真的人。”很多人,特别是聋儿家长讨教万选蓉成真秘诀?她答:“从未把小昆当残疾人”和“不满足”。
■让更多铁树开花
1985年,万选蓉调至成立不久的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任职语训部。本可继续从艺,但因“有过特殊经历”,比较之下,万选蓉倾向中心,这个能将特殊经历转化为更大价值的致使母爱延伸的舞台。她新梦想———复制小昆奇迹。有人断言:万选蓉母子是个例,没有普遍意义。万选蓉不认同,她坚信“爱心、耐心、恒心、科学方法”能使铁树开花。置身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中心,作为聋儿康复语训开拓者,万选蓉既要将个体实践普遍化、理论化,还要结合国外先进康复经验因材施教。“教学有法无定法”,万选蓉教学法。她拓展了舌操、唇操。发明了直观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对话法。模仿语音训练(复述故事)、直观语言训练(看图说话)、交往语音训练(生活实践)、创造语音训练(造句)。《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的教与学》奠定了聋儿教学模式。邓朴方称万选蓉陪伴“中心”度过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日子是“峥嵘岁月”。
家长学校,万选蓉教法之一。“是我害了孩子”的负罪感,母亲共同情感。学校旨帮母亲克服心理障碍。母亲尚有心病,怎能康复孩子?再就是“聋儿康复不相信眼泪”。她见过太多聋儿母亲“哭天抹泪,怨天尤人,甚至寻死认命”。她的话是“你扛得住扛不住都得扛,因为你是他母亲”。有意无意间,万选蓉总以被人称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面貌赐予家长勇气。
万选蓉了解:很多家长因错误认识———药物性耳聋不可逆而错过最佳康复时间,还有因信心、耐心不持久,康复也就不可持续。“再好的助听器也比不上妈妈”,作为过来人的万选蓉传授聋儿母亲她之笃信:“家长是特殊教养和康复关键。若使聋儿冲出逆境,达到康复理想,家人投入需要百分百甚至终生陪伴,康复不能完全依赖社会及聋哑学校。”她形容母亲与聋儿“就像风筝和线”。万选蓉组织家长座谈、经验交流、教学观摩。让家长利用聋儿残余听力实践“爱心、耐心、恒心、科学方法”。告诫“7岁前(越小越好)必须抓住机会,用大量语言刺激”。
万选蓉现身说法:“我有痛苦,但比其他聋儿家长痛苦时间短。如果我满足了,就不会有小昆今天。”“不能满足能听会说”,万选蓉要求家长拓宽视野,追求不满足:“如果因满足而止步,聋儿就不会进步。要让他与人交流。”万选蓉创办了交流平台———聋儿社区康复模式。请社区配合聋儿康复。还创办了聋儿早期干预模式。警醒医患慎用耳毒性药物。要预防为主,莫先聋后治。
200多聋儿在万选蓉和其他老师帮助下学会说话,回归社会。聋儿回归社会标志之一———上学。万选蓉曾带一个个家长求校长:“……您说的都对,但是您忽视了他母亲的能量,他母亲会积极配合您提出的一切要求,请您相信聋儿家长。”“那就试试吧。”不情愿的妥协使万选蓉为无数聋儿争取到作为试读生随班就读机会,但事实上,随班混读现象严重。原因是双方的。学校囿于思维定式,自然降低标准,甚至当另类处理“学多少算多少”,一些聋儿竟也契合着低标准。另有聋儿即使能听会说,因怵于交流而自我封闭。置身集体却像独处。万选蓉痛心“心残大于身残”。心的残疾不利耳的康复,家长往往重耳轻心。万选蓉便给家长介绍日本残疾人乙武洋匡撰写的《五体不满足》。强调“聋健合一”。她拿小昆做比。“他算聋儿中幸运儿,尽管已社会化,但传统势力于他仍如屏障,对别的聋儿呢,简直就是山了,所以聋儿家长要心耳并重和追求不满足。”
同样,对“中心”,万选蓉不满足康复标准———听和说。她定位,“中心”应是社会保障事业一部分。康复教育中涵盖社会化属性,要用社会保障保障聋儿各年龄段权益。“中心”还不能在围墙里办,要请进来,走出去。为聋儿社会化打基础,所以,“中心”尽力搞活动。
一些聋儿,经万选蓉康复考上大学。
1995年,国务院授予万选蓉“全国劳动模范”。2000年,她获“内藤国际育儿奖”。2003年6月13日,邓朴方视察“中心”,希望“将来全国的聋孩子都像万老师的儿子一样”。 (责任编辑:李培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