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出台
本市企业85%就业岗位将来自中小企业
大企业尽管引人注目,但永远是“少数派”。在经济的天空,浩若繁星的中小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流成川,聚沙成塔,中小企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市的“十一五”系列规划中,中小企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昨天,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这是本市第一个专为中小企业而设的发展促进规划,它不仅是对中小企业已有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指导。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成为《规划》的题中之义。
对中小企业而言,《规划》的出台意味着一个春天的来临。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将占全市企业的70%;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5%;应税收入占全市企业的60%——这些比例均比现在大有提高。可以预料,“十一五”将是中小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五年。
搭建技术平台
技术创新始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一掷千金,搭建自己的研发平台。《规划》力图通过4项举措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实力——
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网络,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合社会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建立满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求的便捷、高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网络;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完善行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开发技术研发设施,全面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发挥中关村的创新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着力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项目;优先支持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向中小企业转移的高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推动满足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通过中小企业实现产业化。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支持一批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都市工业、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创新水平高、市场前景好、风险较大的初创期项目;扶持一批自主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支持原始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快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升中小企业的行业标准和品牌意识。加强知识产权、行业标准和品牌的宣传培训工作;促进中小企业树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和保护理念;鼓励在专业领域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联盟,加强相互交流,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品牌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促进破解融资瓶颈
《规划》提出,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本市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不少于5亿元,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40亿元,中小企业累计贷款担保额不少于1000亿元,不少于200户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规划》将以4大举措破解困扰中小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题——
完善创业投资体系,重点解决创业期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问题。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和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对创业期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和中小企业股权融资试点,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渠道,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市场环境。
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重点解决成长期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问题。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担保机构的合作,建立和完善“政府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协调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发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与需求的创新性金融服务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推动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间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落实国家对担保行业的鼓励政策;加快市和区县两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扩大担保规模;鼓励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基金,探索分保、联保、互助担保等担保方式与运作模式;建立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对政策性担保发生的代偿实行限率补偿;建立全市统一的再担保机构,降低担保机构经营风险,提高资本金放大倍数,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管,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健全直接融资机制,重点拓宽成熟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育成体系与工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并购重组、改制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进行项目融资,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施信托计划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用好政府各类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产业项目发展。
200家中介机构服务到家
针对现有的中小企业专职服务机构数量少,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尚不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问题,《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届时能够提供公益服务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数量将不少于200家,咨询专家队伍不少于500人。
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服务机构网络体系。组建市和部分区县、开发区中小企业中介服务大厅,整合社会中介服务资源,吸引创业辅导、咨询培训、劳保代理、财务管理、法律咨询、融资担保、市场开拓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入驻,为中小企业提供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加强市、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各区县、开发区根据中小企业实际需要,建立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构建覆盖全市18个区县和重点开发区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体系。
加快中小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构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北京中小企业网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县和开发区及行业中小企业分网建设,建立资源共享、统一协调的首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完善网络的政策发布、信息交流、项目征集、融资服务、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市场拓展等功能,通过不断完善网络的服务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加强信用建设,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组建北京信用企业联合会,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信用档案中心建设;开展中小企业征信、评价等工作;推动信用中介机构与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的业务沟通,加强信用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引导强化企业信用意识,提升企业信用自律水平,健全企业信用制度。
开展系列培训工程,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素质。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形成中小企业培训机制;根据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创业、管理、融资系列培训工程,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人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百户企业将获扶持
“十一五”期间,本市将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辅助工程,助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创业基地等争取年均增加5家以上,每年从孵化器毕业的中小企业达到100家左右,留学人员和外籍人员创办的企业数累计达到3000家,扶持百户以上具有自主创新品牌的成长型企业。中小企业成长辅助工程将全面辅助呵护中小企业成长——发挥创业基地、孵化器的作用。抓好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基地的试点工作,提升孵化器和创业基地的综合服务能力,创新运作模式,以良好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中小企业集聚创业。建立创业辅导队伍,以创业促进就业。选聘社会各界具有一定专业资质和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志愿为创业者服务的人士,组成创业辅导队伍,为创业期中小企业提供策划、咨询、诊断、指导、代理服务等创业辅导工作,实现以辅导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
塑造中小企业品牌,拓展中小企业营销渠道。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推介优秀中小企业,引发社会各界全面关注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帮助其塑造品牌,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以奥运为契机,推动中小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发展与奥运经济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工业、现代农业等,开发与奥运相关的配套产品,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以企业加速器为突破口,助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中小企业加速器服务网络,满足高成长企业对于产业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为高成长企业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化、网络化的公共服务。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中小企业发展论坛、融资项目推介会等活动,促进北京中小企业与国际国内企业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建设中小企业产品展厅,积极发挥对外交流合作中介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展会、论坛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强化国际经济合作。
十个集群四类区域
——“十一五”时期鼓励、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目标确定
“十一五”期间本市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方面将形成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都市工业、现代农业等十个中小企业集群。初步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补充的“三二一”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要占全部中小企业的75%,从业人数占全部中小企业的65%。
《规划》还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本市中小企业的功能区域规划目标。依托各区县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园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政策支持,促进有效的产业聚集,初步形成与城市整体布局要求相匹配的中小企业四类区域分布: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鼓励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会展、商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鼓励发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软件产业、信息服务、都市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中小企业;城市发展新区重点鼓励发展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中小企业;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鼓励发展以现代农业、民俗旅游业为龙头,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
明晰发展思路创新服务体系
——专家谈首个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的两大亮点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是本市首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范围之内,为中小企业单独制定中长期规划。它的出台,引起了专家的热烈关注。
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郑海航教授认为,中小企业促进工作,首先要解决发展思路问题。此次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的出台,指明了“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总体思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并重,重点是构建支持企业创立、成长、发展的软、硬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法规政策、管理体制、融资体制、社会服务等内容。
发展思路的确立,理清了“十一五”时期北京中小企业促进工作脉络,使《规划》实现宏观性、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行政模式、推进制度创新,起着基础性作用,能够引导并统筹政府和社会组织协力工作,以实现本市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与提升,使规划切实成为“十一五”时期全市中小企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长邹昭晞教授则表示,《规划》在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方面有六大创新——突出强调政府的服务作用。规划强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为中小企业有效服务为中心,发挥政府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将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大厅,建立市区、县两级服务网,建立高效的社会服务平台。
突出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不再是包办一切,而是动员社会力量,将各部门、各机构、各要素整合起来,构建一个社会服务的网络,共同为中小企业服务。
突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改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咨询、培训、信用、融资等成长中的问题。
突出制度创新。持续创新是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动力。《规划》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制度体系建设,使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立在日益完善的制度基础上,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连续的服务。
突出项目支撑。本《规划》是有“根”的规划,包含了若干具体的项目,如系列培训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等。资金、部门、进度安排都已基本到位,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展开,规划目标将会分阶段地逐步实现。
突出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是其社会贡献的基础。以上措施的落实,将会强力推动企业更新知识、加强创新,改善管理。预期在“十一五”末,全市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将会有大的提升。
专家表示,《规划》的实施将对本市的中小企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为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链接
中小企业撑起首都经济半边天
“十五”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颁布实施,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在经济环境稳定向好的大环境下,北京市的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提高经济总量、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税收入、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中小企业20.2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万亿元,占全市企业的64.6%。
中小企业已成为实现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2004年底,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84.7万人,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1.3%。其中7个区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超过90%。
中小企业已成为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我市中小企业税收贡献达到了较高水平,2004年中小企业应税收入753.3亿元,占全市企业的55.9%。
中小企业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2004年底,远郊区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45.7万人,占远郊区县企业从业人员的88.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27.3亿元,占73.6%;应税收入156.9亿元,占66.4%。
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2004年底,我市中小企业科技人员占全部企业的88.6%,科技经费支出占全部企业的86.3%,科技项目数占全部企业的93.3%,专利授权数占全部企业的90.2%,经认定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91.6%。 本报记者王刘芳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