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转眼又是一年。2006年,《江南时报》法治周刊的青年编辑记者们对自己所亲身经历采访、记录的新闻事件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此次评选出的2006年度《江南时报》法治周刊十大法治新闻,是由编辑部与读者共同推荐选举决定的,从而更有一定的代表性。
评选十大法治新闻既是对本刊编辑记者的一次鼓励、鞭策与总结,也是对本报读者一年来的汇报。2007年,《江南时报》法治周刊将在原有的成绩积淀上,谨遵用事实记录新闻,为读者展现法治新闻新视野!
1
“私装”卫星电视开禁?
刊发日期 2006年7月22日
撰稿记者 晓秋
新闻回放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城市中“私装”卫星电视现象泛滥。随后记者从某政府部门官员口中获悉,针对此现象,江苏省有关部门目前正在酝酿,以楼为单位有条件地逐步放开卫星天线架设的限制,可这一说法立刻遭到了市广电部门的断然否定。稿件见报后引起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市民的极大关注。南京市广电部门表示将加大力度进行集中整治“私装”卫星电视行为。
事件进展
10月11日,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南京市公安局、国安局等部门联合对南京市私自安装卫星电视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联合查处。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区县今年均组织了帮拆行动,共拆除“小锅子”800多座,没收非法广告小传单万余张。
南京市广播电视局社会管理处王荣处长告诉记者,从今年10月份开始,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各职能部门分三阶段进行查处:第一阶段为查处非法安装接收单位、个人公共场所播发卫星电视节目;第二阶段要查处那些有合法手续的如涉外宾馆、企事业单位等私自扩大传输范围、扩大频率等;第三阶段就要打击地下非法安装施工队,要尽可能的从源头上遏制住买卖卫星“小锅子”的这种违法行为。除了开展了以创建“无锅子”社区为重点的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的专项治理工作,还要更加细致地对违规行为进行摸底,宣传自行拆除和抵制安装。在查处市区内违规安装的同时,市局也责成有关区县和施工单位,对市局暗访和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和查处。为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市局又部署了在白下等8个区开展查处非法安装接收境外卫星电视治理行动。近日,正即将展开冬季整治卫星“小锅子”活动。
在记者采访中,广电部门一位负责同志也道出了现实中的无奈:目前很多地方私装卫星电视接收器的现象十分普遍,对于非法安装卫星电视接收器,广电部门、文化执法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无线管委会等都有一定的管辖权,从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但实际上却是“各管一段”。打击要有大的成效,只能依靠联合执法,而联合执法因为牵涉多个部门和人员,协调起来是个问题。
治理这一顽疾,当务之急是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治理,要对生产或进口设备进行严格监控,严打非法制造和销售者。各管理部门应尽快形成合力,采取行动,可以借鉴有些城市成立综合执法局或执行办公室的做法。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多次的随同查处与业内人士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在大力打击、治理的同时,要彻底打击违法销售、安装“私装”行为,规范市场还任重而道远。
2
“监狱茶坊”苏城遭质疑
刊发日期 2006年8月19日
撰稿记者 许倩
新闻回放
2006年8月19日,在苏州商业中心观前街宫巷,一家前卫的茶坊正式开业,这家名为“四度空间”的茶坊之所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主要是因为其把二楼完全装修成监狱模样:服务员都穿着类似“狱警服”的工作服,一上楼还能看到一个穿着囚服的模特被关在黑压压的牢笼里,而一个个“包厢”就是一个个黑色的铁笼子,“笼子”还悬挂着类似手铐的铁链锁。每个“包厢”的铁门上还悬挂着醒目的“罪名牌”,什么“嫖娼罪”、“强奸罪”、“拐卖罪”、“一无是处罪”、“影响市容罪”、“现行罪”等等,每个罪名下面还有发生的时间、内容、处罚方式等。
事件进展
当天本报就对此现象进行了报道,报道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而“监狱茶坊”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当然也引起了苏州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包括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的人员都到店里进行了实地查看,并给出一些建议。也正是在这样的高度关注下,正式开业不到一个星期的“监狱茶坊”在一片争议声中“停业整顿”。原因是当时茶坊开业的相关手续还在审批当中,工商有关部门要求停业整改。
8月23日,茶坊开始“停业整顿”。根据大家所提的意见以及有关部门的建议,茶坊一边等待相关手续的审批结果,一边进行内部的细微调整。比如模特的穿着、“罪名牌”、铁链子等,还有服务员所穿的类似狱警的制服,腰间的皮带以及稻穗一样的装饰都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衣服上增添了一些卡通图案。
9月16日,在拿到相关营业证照重新“换装”之后,“四度空间”茶坊又恢复了营业。然而,这次开业似乎也并不太久。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宫巷探访“监狱茶坊”,发现大门紧锁,原本非常特别的门面装饰,不见了踪影,连店名也找不到了。透过玻璃门往里看,店里面一片狼藉,吧台、吊顶已被拆得物是人非了,看上去似乎是在装修。
曾经就此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位社会学家认为,“这种标新立异的店本身就很难生存下去,因为它所营造的文化与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不相符的,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影响,关门应该说是迟早的事情。我本人觉得,一个店要长久开下去,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不违背社会主流文化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