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在贵州修高速公路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说,地基下隐藏的许多溶洞、暗河一个没查清,就会造成桥垮路塌的后果。但有了不断创新的交通科技人,我们的高速公路照样穿山越岭,不断延伸”。一位我省交通行业的老专家在最近召开的交通科技项目验收会上自豪地说。
12月中旬,记者在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工地采访时了解到,公路建设最新技术成果已应用在工程勘察上。由于采用电磁波层析成像和三维电法,使溶洞、暗河的位置一目了然,节约了工程施工的成本和时间。这项“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项目已产生的经济效益约200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约为1亿元。这是我省实施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5年以来,其研究成果应用在全省公路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针对岩溶地区公路建设的技术现状以及西部交通建设的技术需求,交通部将“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确立为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由贵州省牵头,分四个专题,联合贵州省交通勘察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所、贵州省公路工程总公司、湖南省交通勘察规划设计院等16家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和大专院校共同承担。
经过200多名科技人员5年多的刻苦攻关,完成了近百项既有工程2000多公里的现场调研、2000多组室内试验,取得了26项研究成果,实现了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的重大创新。形成了基于岩溶环境发现、评价、利用、处治和保护的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并已申请国家专利4项。
12月26日,“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通过了由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主持的鉴定验收。专家们认为,该项目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区划,并开发了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环境信息的系统集成;攻克了岩溶地区公路建设的多项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了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促进了岩溶地区公路交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据了解,该项目研究成果已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区12条高速公路、33座大桥、11座隧道的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了这些重大工程的建设,有效保护了沿线自然生态环境,已取得了1.5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作者:李黔刚 王桥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