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等职业教育在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招生100万人,招生规模近750万人。(中国教育报/图;王鹰/摄)
2006年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职业教育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新的跨越,出现了新的局面。
1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对2006年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了部署。截止到目前,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动员和部署,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普遍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2 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扩大招生100万人
年初,教育部在北京召开2006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暨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会议提出,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同时,大力推进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合作办学、联合招生工作。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扩招100万人的任务基本完成,招生规模近750万人,为“十一五”期间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3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进半工半读制度的建立。3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10月,教育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并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等107所中等职业学校从2006年秋开始实施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各地和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
4 “四大工程”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参加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已达1000多所,企业达2000多家,覆盖的学生和学员超过300多万人。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组织职成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年培训约300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约5000万人次。实施“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在职职工、转岗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四大工程”的实施,促进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5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得到改善
全面启动了旨在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五个建设计划的实施工作。2006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共投入20亿元,支持了171个县级职教中心、218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17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启动了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各地普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能力建设,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改善。
6 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7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助学金评审程序、助学金的管理与监督等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资助了80万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各地也采取相应措施,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了帮助,促进教育公平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7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8号文件和16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途径、改革德育评价方法,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显著增强。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全国有31个省(区、市)千余所学校的数十万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竞赛活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展示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文明风采,促进了师生互动。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推荐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的通知》,明确要建立100个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8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适应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提高质量的需要,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继续组织实施“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2004年-2006年共选派916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德国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培训。继续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至今,已有近4000名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获得硕士学位。继续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高级研修计划,采取国内集中学习、赴国(境)外考察的方式,提高校长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002年以来共有810多名校长参加了的高研活动。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等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文化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到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9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地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扩大到81个,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区年培训达1000万人次。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学习型职工的活动蓬勃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发展到了152个,企业职工培训达到5000万人次。教育部与20家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培训论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终身学习法》的前期论证和起草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10 职业教育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
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有关专家围绕职业教育进行座谈。温家宝总理强调,职业教育就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非常有希望、前途的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的认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形成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要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教育报 马思援)山东加强中职生技能训练(中国教育报/图;樊世钢/摄)
专家点评 2006职教“负重”大“提速”
2006年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是非凡之年,是在机遇和挑战并存背景下的“提速年”。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规模扩张呈现职业教育发展主题。中职扩招100万令人关注。从1998年至2001年,中职招生连续下滑,2001年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390万,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比例从前几年的58%降到38%。中央政府果断采取调整和扩招措施,提出在2004年招生规模达到566万的恢复性增长情况下,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继续扩招100万。2006年招生在2005年650万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招生约750万的目标,在校生人数达到1800万。高职在近几年规模性增长的基础上稳步递增,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经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培训势头旺盛,资格证书备受关注。一年来,从教育、劳动和行业部门公布的一组组数据说明,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数量上比2005年大幅度增长,扩大规模为职业教育扬威造势。
二是大政方针凸显职业教育环境优化。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文件主导职教发展,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即突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主题,落实中高职“职普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落实“四大工程”和“四个计划”的实施,推进“四项改革”。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财政、发展改革、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就职校招生、民办中职、基础能力建设、贫困生助学、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师资队伍建设、紧缺人才培养等问题,专门召开会议并发文落实;卫生、体育、建设、国防科工委等行业部门也出台了贯彻意见。职业教育进入中南海议程、中央财政5年安排140亿元支持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和贫困生助学都成了热门话题。
三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异彩纷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是2006年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基点。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经验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试验区”的“天津模式”;“体制创新、特色发展、政府作为”的“浙江道路”;“职教集团、专业品牌、三个第一”的“河南现象”;“深层探索、开发课程、注重内涵”的“上海改革”;“服务‘三农’、注重培训、导向就业”的“四川做法”;“政府统筹、公民并举、校企互动”的“青岛经验”,等等。比较有影响的事件还有: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进行高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全国107所中职学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20多所职校引入丰田汽车公司TEAM21培训课程体系;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这些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探索和创新经验。
四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表现为:在职教的地位上,理论、法规、宏观方针的“高位”与现实、操作、具体政策的“低位”的矛盾;在职教的需求上,国家需要和个人选择、市场需求和求学取向的矛盾;在供给能力上,培养条件的短缺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在经费投入上,办学成本高与实际投资低的矛盾;在成本分担上,学费偏高和学生家庭收入水平偏低的矛盾;在管理体制上,统筹协调与部门分割的矛盾;在驱动机制上,政府责任和市场调节的矛盾;在教育功能上,学历教育为主与职业培训边缘化的矛盾;在培养模式上,产教结合与校企脱离的矛盾,多样化与单一化的矛盾;在就业待遇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不对等的矛盾。
展望“十一五”,职业教育面临着战略转型,呈现以下趋势:全党全民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综合功能和多重价值更加明显;职业教育的服务重点逐渐转向农村和农民工,“学历+培训”是重要形式;企业和民间力量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职业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创新将有所突破,对推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彰显贡献;职业教育的模式选择更加多样化,多种形态并存;职业教育更趋于本质的回归,质量效益将不断提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邢晖)
2006各地职教新进展
福建:设立中职学校“政府助学金”
福建省设立中职学校“政府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贫困学生,其资金来源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及中职学校共同负担。其中,按财政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承担80%,学校从学费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承担20%。民办中职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由举办者承担80%,学校从学费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承担20%。
广东:省财政15亿元推进职教现代化
广东省决定,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扶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建设和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省财政还将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工作;安排助学贷款专项贴息资金,支持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经费投入方式,从2008年起,公办职业院校经费要按照学校类别和现有财政预算关系,鼓励实行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
河南:中职招生七成面向农村娃
河南省出台《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意见》。《意见》提出,从今年起,该省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招收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比例要达到70%,规模要达40万人以上;同时,完成初中后一年职业培训要达到55万人以上。此外,河南省还组织实施了“两大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全省各类职业院校每年完成200万人次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任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培训300万人次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山东: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
山东省出台意见,在全省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山东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制订各类职业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指导校际间签订学分互认协议,进行相近课程的学分互认,并将学分互认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推进区域间的学分互认,形成全省职业学校学分互认体系。同时,实行学分制后,山东省各职业学校可以按学分向学生收取学费。
上海:建立中职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上海市决定,从2006年起对区县两级政府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建立督导评估制度,评估的主要内容涵盖管理与发展、经费与条件、保障与效益等3个方面,评估项目分别涉及领导决策、依法管理、监督检查、教育改革与创新、各项教育协调发展等;经费投入、经费管理、基础设施、教育设备等;队伍结构、保障机制、办学模式、办学质量等。上海市政府督导室将及时公布督导结果,以接受百姓监督。
新疆:将技校纳入教育部门管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将全疆58所技工学校纳入到教育部门,对招生、注册、教材编写、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教师聘任以及学生就业等进行统筹管理。今后,这58所技工学校将由教育部门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管理,技校学生毕业时拿到的不再是劳动部门颁发的毕业证书,而是由教育部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技工学校学生毕业时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一样,都要取得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资格证。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马思援)
转自中新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