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承载着保定的历史与光荣的老城区被渐渐地蚕食着,“对古城区整体保护”的设想,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梦。
城市·纪事:京畿首府的宜居努力
(本报记者:张娜)如果你生活在保定,那么你对保定的2006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近万辆经营性三轮车似乎是一夜之间退出了历史舞台;挺立了多年的非法建筑变成了一块块绿地;公园可以免费进了;市区内的狗患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难怪那些经常来保定的外地人会有如此的评价:“每次来,保定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让我好奇的是,保定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实现这些变化的?”一项关于“宜居城市”的调查显示,居住空间、社区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住房、绿化、交通等,“包含了环境、人文等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每个层面”,在公众看来,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适合生活的最重要指标。
| |
城市·印象:在废与立的抉择中成长
在我的心里,其实一直有两个保定的影像。一个保定,是以朝阳大街、东风路为中心的区域,那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代表着挺拔的新保定。而另一个保定,是古老的直隶总督署门前高高的一对旗杆,是古莲花池一湾泛绿的池水;是东西大街的幽深老店,是裕华路街边的新鲜小吃;是冒着凛冽的寒风,排上二十多分钟的队,吃到一串可口的糖葫芦王的糖葫芦———这是我喜欢的老保定。驱车行驶在宽阔的七一路上,一路向西,楼房的高度成阶梯性增高,新兴的写字楼、商业会馆,高级的休闲健身场所。到了晚上霓虹灯闪烁,与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已别无二致。新拓宽的街口,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拆违后建起的绿地,让都市的保定更加富有生机、漂亮了。闲来信步,老城区是我的最爱,但是每次看下来,心里总会有某些角落在隐隐地痛。走在青石板铺就的东大街上,虽然当年繁荣的胜景早已烟消云散,但是古老的稻香村、万宝堂还在倔强地挺立着、坚持着。街旁的民居里早已不是当年的望族,破败的门楣下,租住在这里的外地民工摆起了零落的菜摊……最让人心痛的是古莲池的北三景被建成了现代商场,而这块所谓的“黄金旺地”早已门庭冷落,歇业多时了。就是这样,保定就是一座饱含历史的风霜,又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城市。让人欣喜地是,保定的文化与历史已经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一届的保定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建设文化大市的会议,把建设文化大市作为实现保定振兴的战略选择。同时也将古城区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其功能定位成展示历史文化形象的区域。经过历史的教训,人们也渐渐明白了:有的时候,立新不一定必须废旧,旧也是一种能够创造财富的文化价值。希望在新一届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努力之下,使保定在废与立的抉择中健康成长,建设成为真正的幸福之城!(张娜)
城市·足迹
交通环境大步提高2006年,改造主次干道3条,改造社区支路6条,拓宽改造5个交叉路口,整修、改造便民小路90条。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年初对全市范围内的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了大力整治,关停、限排不稳定达标企业数百家。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用户8000户。园林绿化面积增加百万通过拆违,数百万平方米的面积被用作了绿化,如果500万平方米违建都拆除后,保定市人均将增加绿地1平米。社会保障更加全面《保定市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出台后,农民工可刷卡就医。预计年底前,全市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将扩大到9万。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近两万人;扩建了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开工建设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了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启动了建设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工程。
城市·记录
原声“有回扣的高价新特药都是开给不认识的病人的。”顺平县医院的70多名医生在药品交易中吃回扣被查处,其中一名医生在受审时如是说。《顺平县医院70余医生吃回扣被摄像》2006年2月17日8版“几年前我去那里时还有呢,现在全没了!”这是赵金全先生在谈到保定境内的古塔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保定多处古佛塔在荒野中“摇曳”》2006年4月26日头版“等咱有了钱,像石金发这样的老人咱们管。”———涞源县白市口村村民张胜利见到无儿无女的石金发死后多日才被人发现,感慨地说。《张胜利的“幸福大家庭”》2006年7月30日3版“父亲给了我50元钱,就将我一个人留在了车站!……我不想爸爸,现在最想的就是上学!”———12岁的冀心愿生活的像根草一样没有着落。《12岁的孩子像根草,心愿难了》2006年8月22日5版市民李姓“老保定”:“我认为保定是五色杂陈的,因为好多古迹被破坏,没有了古城的特色!”李姓“老保定”感怀古迹的渐渐湮没,“如果政府在大搞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文物的保护,就好了!”小陈:“虽然和那些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我的收入太低了,但性价比不一样,生活很舒服!”刘大妈:“保定消费低,我一个月8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就花不完!老伴儿常说赶上了好时候儿,觉得生活挺幸福的!”老张等:问过许多曾经在保定学习、生活过但现在已经离开的人,“很舒服”是他们在评价保定时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汇。如果问他理由,大多会说:保定的餐饮很发达,近邻京津,住行很方便,最重要的是消费不高!
人文:一个拥有更多“自我”的城市
(杜友君)16年前,我从沧州农村来到陌生的保定,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晃过去12年了。每每走在保定的街头,总是难免回忆起刚刚来到保定时的感觉:4路车上售票员甜美的报站和讲解声,大小书店里的文学和哲学名著,人民电影院里的外国经典影片,无一不体现出古城的文化气息。在保定生活工作的十几年,应该说是幸福、快乐的,每天自己都能够充实地工作、自在地生活。有压力,但不过于沉重;有悠闲,但不过于散漫;有享受,但不过于奢侈。应该说,和一些大都市的生活状态相比较,自己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的空间。我想,这种感受和保定的城市特点不无关系。很多北京、上海的同行、朋友来到保定,无不惊诧保定的住房价格和居住条件。前几天路过涿州一个别墅区,问了问,整个小区只有一套别墅卖给了本地人,其它都让北京人买走了。河北其它地市的朋友,来到保定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好好享用几顿特色美食,难怪有些人都这样羡慕地说,保定人太有口福了。有时候我也这样想,保定除了要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文化产业之外,更要主动地在周边地区开发高档房地产,在市内整合、发展餐饮、服务文化,以吸引京津消费,这个产业应该会做得很大。把十多年的感受用几百字说出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这样一个可以拥有更多“自我”的城市氛围中,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显得更为现实。每个人把自己都发展得更好,我们的整个城市自然也会更好。和谐发展的真实内涵,也许就在这种关系中得以更为充分地体现。(杜友君 河北大学副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