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邓国芳)2006年12月29日,本报财经新闻以3000余字、半个版面的篇幅,推出了《杭城追债师探求“合法”生存之路本报记者深入特殊行业,亲历追债一日》的财经调查,暴露了这个特殊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困惑。
之后,报道对象之一的吴律洪给记者打来电话,他说一直以来,干这一行的人都比较受非议。在老百姓眼里,讨债过程充斥着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而且,因为没有国家立法支持,讨债公司也不能正正当当地开起来。直到现在,他和他的团队,都是以个人身份和民事代理的理由,去为债务人追讨债务的。
本报的报道出来后,不少“顾客”和媒体找上门,希望吴律洪“帮忙”或接受采访。吴律洪说:“非常感谢你们的报纸,为我带来了客户不说,更重要的是把我们行业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公众。”
在电话里,吴律洪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一直有个心愿。我来自农村,1997年带着900元钱来杭州闯荡,见过不少打工者年底拿不到工资。如今,我想用自己的能力,为一些困难的民工兄弟讨回积欠的工资。”
吴律洪还承诺,他只用自己的技能、智慧和掌握的法律知识去讨债,所以也希望大家放心。“16位民工兄弟,如果他们真的要不回工资,生活困难,我愿意帮助他们。”此外,他还告诉记者,之所以定为“16”,是希望来年大家都顺顺利利。
据了解,两年前吴律洪凭借多年的从业经验和掌握的法律知识,为其家乡的百姓争回了26亩耕地的使用权。此举在当地引起了较大反响,吴律洪本人也因此一举成名。
本报考虑到吴律洪的良好初衷(免费为在杭的民工兄弟讨薪),愿意为吴律洪牵线搭桥,如果在杭打工的民工兄弟确实有要不回来的血汗钱,可趁早与吴律洪联系。当然,你的钱适不适合让职业追债师来追讨,还得慎重考虑。吴律洪的联系电话:87593561(小灵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