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亮声称“不喜欢草根”不同的是,著名作家蒋子龙在这次读书班上的主题却是“文学的草根情怀”。已经年过60的蒋子龙,腰板硬朗,语言干脆简洁,是中国作家中典型的硬派形象。吴亮在会上透露了一桩文坛逸闻:1987年,山西作协组织一次笔会,车到五台山出了车祸。
| |
此刻的蒋子龙已是年过花甲,但他的言谈里还是洋溢着当年的气魄和胸襟。出生于河北沧县的蒋子龙,1962年毕业于海军制图学校,曾任海军184部队制图组组长,天津重型机械厂车间主任,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这样的经历让人不难理解他的作品多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社会和底层生活,从成名作《乔厂长上任记》到《阴错阳差》,蒋子龙把思考视点从社会大变革时期时代的变化投入到具体人物性格与历史文化的碰撞上,力图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的心理隐秘,从而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全景社会,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笔墨愈见开阔大气,沉着老辣。
针对当今文坛的种种流弊,蒋子龙开篇就说,现在的作家本身故事很多,但小说中的故事却不多,不好看。科技对社会铁板一块的统治给人类提供方便的同时对人却形成了束缚,作家应该警惕科技的无孔不入对其思想、情感造成的深层次的伤害,不要让思想变得慵懒,因此他强调文学的草根情怀,要参与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作家应该没有“家”,他的灵魂、他的精神应该永远行走在路上。如果一个作家安于有家了,他的精神就死亡了。屋子是存放尸体的地方,作家不行走,不到现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老是坐在家里开发自己,思想肯定变得贫乏。他说,现在我国一年生产750个长篇,但很多长篇一出来就被淹没了,没有走进读者的记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很多作家不参与、不在现场,所以很难制造出好的故事。有些作家靠小聪明写作,思想苍白,缺乏故事、人物,小说不能给人提供智慧,这样的小说就是速朽的。要赋予现实以文化品位,文化品位可以挖到很深。要写深层,就要挖掘,要沉潜下去。挖出来的东西才有智慧。
多次到海南岛的蒋子龙,对海南作家身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感到高兴。他说,地处边缘未必不是优势,中国的西部文学近年的崛起就是明证。文学到了今天,草根优势和地域优势将更加体现出来。海南作家应该树立雄心,发挥自己的两大优势,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