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联合评出
2006年深圳宣传文化建设十件大事
1.成立深圳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召开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社科理论研究与建设取得新进展7月5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在深圳成立。
这是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全国首家成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该中心整合全市社科资源,实施科学发展观研究工程,开展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课题研究,是我市社科理论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10月27、28日,中共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与中共深圳市委联合在深圳举办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这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后召开的首次全国性理论研讨会。150多位知名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100多篇,会议规格高、规模大、主题突出、代表性强在全国范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深圳市社科院组织完成了“和谐深圳社会创新工程”课题研究,在全国率先开展和谐城市测评体系研究,为和谐深圳建设提供科学尺度。2.丛飞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深圳关爱行动取得实效,精神文明之花在深圳继续盛放4月20日,深圳歌者、义工、爱心大使丛飞因病去世,深圳各界掀起了纪念丛飞、学习丛飞的高潮。丛飞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杰出典范,为了宣传丛飞事迹,弘扬丛飞精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学习宣传丛飞精神的决定》,我市宣传部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丛飞精神的时代内涵,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宣传丛飞事迹与丛飞精神。各级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以丛飞事迹为蓝本,创作出了一批影视、音乐、文学、晚会等文艺精品。社科理论界也对丛飞精神展开了研究,阐释了丛飞精神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我市组织的“丛飞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南京和广东省内许多城市举行报告会,系统宣讲丛飞的感人事迹,揭示了丛飞精神与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密切联系,受到了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各界群众的肯定。第三届深圳关爱行动持续3个月,以“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为主题,开展活动1500余项,吸引了上千万人次参与,共收到社会捐款1亿多元。第三届关爱行动在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帮扶效果、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切实帮助了一大批困难群众,成为建设和谐深圳的“润滑剂”和“减压阀”。此外,首届“七彩年华·深圳市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活动月”也为全社会营造了关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浓郁氛围。3.第二届文博会取得突破,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深圳文化产业再上新台阶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功举行。第二届文博会在第一届基础上有了重大创新,从首届文博会的侧重展览与交流,转移到“促进文化产品出口,办成文化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本届文博会在参与人次、签约金额、促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出口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参观参与人次96.77万,其中包括3400多名海外专业观众和采购商,签订项目1918个,总签约额达275.4亿元,项目融资总额达221.79亿元,文博会的融资功能和对中国文化产业综合展会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文博会不仅充分发挥了对文化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且通过一系列论坛传播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文博会“列入全国八大文化会展中唯一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展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办展特色让文博会迅速跻身国际先进会展之林,国际展览联盟正式宣布文博会成为该组织的认证展会,文博会公司成为国际展览联盟的会员之一。为了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深圳市人民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在今年上半年挂牌成立。该办公室旨在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协调与服务,重点推进了制定产业政策规划、整合行政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指导文化产业园区与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市文产办的成立加强了文化产业的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力度。12月,全国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暨中国文化产业网新版启动仪式正式在深圳举行,这标志着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产品交易、出口、项目展示和投融资服务从此有了权威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国家试点的全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方方面面的努力下,今年的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喜人,规模、质量和影响力再次跃上新台阶。4.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在深启动,“中国作家深圳行”激发作家创作热情9月下旬,由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共深圳市委共同主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创作工程在深启动。该工程将用三年左右时间推出一批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文学精品力作,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力争从中产生反映改革开放,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该工程包括组织作家采风,推动重点选题创作,举办全国性征文,进行创作成果展示展览,举行改革文学论坛等诸多大型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推广活动。作为文学创作工程的首个项目,近70位来自祖国各地的作家参加了“中国作家深圳行”采风活动。作家们不顾旅途劳累,马不停蹄地走访深圳的各个角落。深圳的发展奇迹和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感染着作家们,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作家们纷纷表示,争取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献上自己的一份“文学厚礼”。5.第七届深圳读书月增添新魅力,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与第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周赢得百姓缘第七届深圳读书月延续了历届读书月的创新精神,办出了新特色、增添了新魅力。本届读书月正式确定了“阅读·进步·和谐”的常设主题,共举办各类主体活动319项,其中重点活动36项,参与的市民读者有700万人次。在读书论坛、推荐书目、电视辩论赛、经典诗文朗诵会等以往精品项目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图书漂流行动、全国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等新增的创新项目备受关注,这些活动均为深圳读书月首创,让深圳读书月在全国再次产生了示范效应和深远影响。为我国读书文化踏出了一条新路。作为深圳普通市民人人可以免费“品尝”的思想盛宴,今年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举行了100多场面向市民开放的学术文化讲座。这些以文学、艺术、历史、社科等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为内容的讲座深受市民好评,以高质量、低门槛的特色吸引了广大市民参与,成为学术文化平民化的一大创新。第四届社会科学普及周举办了社科专家大型义务咨询服务、社会科学知识有奖竞赛、社会热点电视论坛、优秀社科读物推荐和社科专家专题讲座。5万人次的市民通过社科普及周不同程度地接触了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社科普及周进一步突出了社科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着广泛的百姓缘。6.创意十二月增加文化含金量,创意产业喜获大奖,深圳成为中国创意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作为岁末文化活动的压轴大戏,今年的创意十二月新意迭出、亮点频现,深圳创意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深掘,外延在不断拓展,与市民的距离越来越近,对城市文化产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今年创意十二月把更多的触角延伸到了文化艺术领域,无论是马蒂亚斯海报展、国际水墨双年展,还是第四届舞蹈大赛、客家文化节和青少年设计大赛,以及针孔影像艺术展、创意剧场,都将创意概念从单纯的视觉设计拓展到了广义的创意文化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创意十二月的内涵,“市民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活动”的评选受到市民热捧,使创意十二月有了沉甸甸的文化重量。创意十二月不仅是深圳创意文化的舞台,也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创意文化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宽松优越的机制和宝贵的人才资源让深圳的创意文化与产业不断壮大。12月11日,“2006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评选在京揭晓,深圳市文产办、深圳市创意产业园等深圳创意文化的推动者与实践者荣膺多项大奖,成为国内副省级城市在本次中国创意产业最高评选中的最大赢家。这标志着深圳已经成为中国创意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中心城市之一。7.“深圳制造”迎来高产年,文艺精品佳作不断,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了文化生产力从《国脉》、《垂直打击》到《妈妈的酱汤馆》,2006年,打上“深圳制造”闪亮标签的精品电视剧不断登上央视荧屏,并且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与良好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人生大事》、《阿容》、《跟着阳光跳舞》等在拍、将拍和将播的深圳影视剧高达50多部。2006年“深圳制造”影视剧迎来了一个高产丰收年,“深圳制造”已经开始显现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深圳文化宣传部门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建构了一条完善的“影视文艺精品生产线”,为民营影视企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使得“深圳制造”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与此同时,深圳的动漫精品也在今年掀起了高潮。深圳自主开发生产的中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与观众见面后赢得好评如潮,市场开拓也非常顺利。全球首部以奥运吉祥物为主角的动画片《福娃》和动画片《寓言新一族》、《龙武地》、《闪闪的红星》等都赢得了国内外动画界的高度关注。在今年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文学奖的评选中,其中深圳获奖作品(论著)8部(篇),另有4部(篇)作品获入围奖,在全省市级城市中位列第一。第五届深圳青年文学奖得主年底出炉,一批功力深厚的文学新人和优秀文学新作标志着深圳青年作家群的整体崛起。今年,由深圳拍摄的纪录片《大爱无疆—歌者丛飞》获得金鹰奖纪录片长篇优秀作品奖。在第八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深圳艺术学校获得一金八铜的优异成绩,令国内舞蹈教育界刮目相看。在“文华奖”全国第五届青少年杂技比赛上,福永杂技团的杂技《群猴争王—跳板蹬人》与沙井金蚝曲艺杂技团的魔术《变花》分别荣获金奖与银奖。这是深圳建市以来首次获得杂技、魔术类“文华奖”。2006年,深圳的舞台艺术精品层出不穷,并先后走向全国。深圳交响乐团排演的大型梵呗交响诗《神州和乐》在世界佛教论坛上成功亮相,并在随后的国内巡演中赢得美名。由民营文化企业创作的舞剧《画魂·舞》和音乐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分别进京演出和进行国内巡演,展示了深圳民营文化的勃勃生机。此外,由我市文化宣传部门组织创作演出的欢迎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专场晚会、广东省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专题文艺晚会、世界牙科联盟年会专场晚会、迎接国际大体联考察评估组专场晚会、缅怀丛飞诗歌朗诵会、为粤北洪灾地区赈灾募捐义演晚会和纪念建党85周年晚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晚会等同样给深圳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8.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讨会召开,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民文化权利不断得以实现4月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讨会在深召开。来自中宣部、文化部和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宣传、文化、理论界的领导与各方面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交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新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们畅所欲言,就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政府如何转变职能更好地服务市民等课题,谈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深圳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受到领导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为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实现他们的文化权利,深圳今年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了一批重要文化品牌,重点加强了对外来劳务工和基层社区的文化服务。第二届外来青工文化节共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37项、447场,项目设置、活动规模与总体水平都超过上一届,让近百万名外来青工感受到了深圳文化的热力。“百万市民讲外语”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并走进社区,“一元钱学外语”等创新活动受到市民追捧,再次掀起了深圳市民学外语、讲外语的高潮。一批与市民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反响热烈。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深圳三大重点文化设施在2006年投入使用。5月,深圳大剧院正式改造完成,年内承接了上百台演出。7月,深圳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接待读者,日均接待读者9000人次。11月,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深圳书城中心城正式对外营业,为深圳再添新的文化地标。9.2006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大赛等国内外重大艺术赛事纷纷落户深圳,新老文化节庆成为闪亮品牌10月,深圳在国内率先创办了我国首个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2006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大赛。这项比赛三年一届,固定在深圳举办,是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三大国际钢琴赛事之一,也是国际上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钢琴协奏曲大赛。比赛采取全程协奏的创新形式,遵循国际惯例策划运作,邀请了11位顶级国际钢琴大师担任评委,吸引了13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钢琴家报名参赛。最后,深圳选手左章与乌克兰选手金·玛丽亚双姝争艳并列第一。比赛还在国内首创了志愿者家庭服务。创新的形式与创新的服务令这项钢琴比赛在诞生之初就声名鹊起。12月,第八届中国合唱节移师深圳举行。这是我国规格最高、参赛面最广、演唱水平最高的合唱艺术盛会,57支合唱团体、近4000名合唱精英汇聚鹏城,唱响了和谐之声。深圳音协合唱团等我市参赛队伍获得四金四银的佳绩。同样在深圳举行的2006深圳指挥比赛汇集了国内指挥英才,在国内取得了较大影响。一批拥有广泛人气的文化艺术节庆在这一年焕发了新活力,新的节庆品牌也不断涌现。2006深圳国际旅游文化节、第二届沙滩音乐节和欢乐谷的魔术节、流行音乐节等密切结合旅游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第八届深圳市少儿艺术花会吸引了6万多名少年儿童参演,令深圳少儿艺术“花开满园”。新创办的首届深圳(罗湖)粤剧节则让市民充分领略了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艺术的动人魅力。10.演出市场繁花似锦,“文博会艺术节”等三大演出品牌争芳吐艳,传统艺术受到市民热捧随着文博会艺术节的创立和深圳大剧院艺术节闪亮回归,2006年的深圳演出市场呈现出上半年的文博会艺术节与下半年的中外精品演出季、深圳大剧院艺术节竞相争艳的可喜态势,中外艺术名家纷沓而至,让2006年的深圳演出市场呈现出举市同艺、全民共乐的繁荣景象。为响应第二届文博会的举行,2006文博会艺术节在历时4个月的时间内为深圳市民呈上了70余场高水准演出,其中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更是重中之重,令上半年的演出市场“淡季不淡”。已经进入第四届的深圳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比往届规模更大、历时更长、档次更高、精品更多,而且市场化程度更高、更彻底,在中国演出市场树起了一面醒目旗帜。深圳大剧院艺术节在重新起航后实施了一系列顺时应变的创新举措,突出了公共文化机构的公益色彩,帮助平常很少有机会进入高雅艺术殿堂的深圳外来务工人员、义工、残疾人等实现了他们的文化权利。上半年举行的“永恒的旋律——名家名歌广东演唱会”和下半年唱响的“中华之声——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已经成为深圳传统艺术演出的“双子星”,受到了广大市民百姓的由衷推崇和深深喜爱。“永恒的旋律——名家名歌广东演唱会”荟萃了我国声乐界德艺双馨、有着崇高声望的著名歌唱家。“中华之声——2006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展现了中华戏曲艺术的精髓和魅力,这两台节目为受到视听时代冲击的民族文化根系营造了宜人的生态,让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深圳得到延续与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