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华曾到湘潭市一个工厂募捐。8楼墙上贴满学习“三个代表”的心得体会文章。王少华找到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请求捐助。
王少华说:“我看你三个代表学习心得写得真好,能不能联系实际做点事情”。对方却勃然大怒,“谁叫你上来的?滚!”王少华也生了气,“你这个态度,还谈什么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保安随即被招来,王少华几乎是被扔出工厂大门。背后还大骂不止,“你就是个骗子,无赖!”
王少华不做争辩,挤出了门口看热闹的人群。一辆出租车跟在了王少华背后,司机不停的摁响喇叭。王少华回头说,“我不打车,你找别人吧。”
司机却对他喊,“我认得你,你是帮人讨钱的,你是好人!”
王少华立即转身,却一瞬间哭得无法自持。
“我当时就觉得,个人太艰难了,要大家一起来做。”王少华说。
2005年年中,湘乡市五星中学请王少华为贫困学生募捐,王少华提出要校办主任周亚连跟着一起讨钱。王少华闯进一个正在召开联谊会会场进行募捐,“你们每个人捐一包烟钱,就能帮助贫困学生”。最终王少华和周亚连被指责扰乱会场,轰了出去。
“太丢丑了,我真的没有你那个毅力。”会场外,周亚连对王少华说。他最终没有继续坚持和王少华一起募捐。
尽管有时候会生生闷气,但一旦手头募捐的事情有些进展,王少华仍然会喜笑颜开地在家里说个不停,全然不管妻子和女儿是否感兴趣。客厅桌子上摆着的永远是王少华搜集的各种资料、证明和报道,他绝不厌倦一遍遍地对这些或新或旧的纸张进行整理。
女儿王荣在湘潭一中当老师,虽然为父亲感到骄傲,也不好当面反对,却实行“非暴力不合作”政策。只要是募捐的事情,王荣都采取“反正不帮忙”的态度。“本来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一个人哪里做得过来?”
妻子刘静稀要求王少华“老老实实呆在家里休息”,“身体不行了,不要再出去跑了,不要把自己都搭进去”。刘静稀甚至会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委婉地向记者表示,报道最好少做一点,不要鼓动丈夫继续这样干下去。但王少华总是立即打断她,并急切地告诉记者:“不要听她的,该怎么报还是怎么报!”
街坊间还时有传言,说王少华借募捐挣了钱,刘静稀听了很是难受,“做这个事情费力不讨好啊,趁早不做了吧,好保持晚节。”
对于这一点王少华倒很是在意。他专门建立了一本募捐档案,近两年每次募捐的每一笔款项他都会一一写明,并请捐款人签名确认。对于质疑声,他回应:“随时可以来查账,可以找捐款人和受资助人调查。”
但是光凭这一本全由一个人经手的账本,就能证明什么呢?在很多人看来这说服力并不大。所以一家最近到来访的电视台干脆从这些票据中随机的抽出一些,去寻找写收据的受益人,下乡验证了一下这些票据的真实性。
王少华每月退休金500元,妻子所在的工厂破产,几乎发不出工资。在妻子的建议下,王少华退休后在自家楼下搭了一个摊档,卖些拖把笤帚一类的清洁用具。这里还存放了不少的矿泉水瓶和一些旧衣服。矿泉水瓶是王少华平时捡回来的,那些旧衣服,则是周围邻居送给他的,等衣服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送回乡下给需要的人。但是王少华一天到晚忙讨钱,杂货店的生意顾不上,后来他写信给一些领导,说明了情况,请他们到他这里买点东西,好几个领导很支持,一个银行的行长让后勤长期在他这里订清洁用具。不久前这条街道贴出告示,由于旧城改造,他的摊档将被拆除。对此他远没有妻子着急。
“我图的不是钱,家里吃饭的钱够了就行了。”王少华说,“有些人就是搞不懂这一点。”“搞不懂”,已经是王少华对质疑者最重的“反击”了。
在晨辉公司为那三个中学生捐款后不久,王少华在一个傍晚偶遇外出散步的总经理,总经理指着王少华对自己的妻子介绍说,“他就是那个做好事的人。”
王少华说,听了这句话,这半年多真算没白跑。本报记者 曹筠武
●王荣 女儿
父亲是梁山好汉,喜欢路见不平一声吼。乘车时看见不得扒手,逛街时看见不得摆摊玩花样的骗子,连街上的牛皮癣他都要管,现在进行乞讨助学是一件最安全的活动。
1994年父亲为抓小偷负伤的时候,我读高二,那天正在家里做作业,听见楼下闹哄哄的,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接着就是报纸、电视台、领导都来了,父亲“见义勇为”成了名人。后来父亲跟我讲,他当时什么遇到小偷就是本能地一追,那些豪言壮语都是人家引导他说的。
在见义勇为之前父亲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没有任何机会上报纸,除了亲戚朋友,没什么人认识他。我觉得那一次出名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可能激发了他心里面以前埋得很深的东西。他开始帮助孤寡老人,尤其后来募捐资助贫困学生,都是被这一次引发的。
他其实就是个可爱的老头儿,做这些事情让别人认识他,关注他,体现了他的价值。虽然他身体上非常非常累,但精神上他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快乐。
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帮助别人的事情里面。家里全部交给母亲。开始我们很反对,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只有这样他才快乐,而且确实帮助到了很多人,我现在当老师,他能帮到那么多学生,这一点我也赞成。这其实是个双赢的事情,所以我现在的态度就是:让他去做吧,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遇到过很多人怀疑,嘲弄他。可以理解。现在的社会,愿意帮助人的太少,他就是个另类,正常的就成了不正常。等到什么时候没有人嘲笑他了,说明这个社会愿意互相帮助了,那时也就不需要我父亲再这么劳累了。
他很辛苦,但是杯水车薪
前段时间我们又找了他,镇里面有两个贫困学生,希望他能帮忙解决学费。他为梅桥镇做了很多事情,我们都信得过他。
民政为什么要找一个个人帮忙?我们民政手头的资源太少了,能用在慈善上面的更少,除了国家政策规定的五保户补助之类的,没有其他钱物了。
农村困难户太多,了解农村困难情况的人太少,愿意帮助的人更少了。王少华能引起社会关注,号召社会救济,我们太需要这样的人了。
他做得很辛苦,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和农村的贫困户情况相比,还是杯水车薪。他本身经济条件很一般,还是得去求别人帮忙。我们希望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的人们,多关注底层群众。我们希望王少华能够触动他们。
慈善会福利会我们也接触,但是他们的情况和我们差不多,掌握的资源少,能做的事情少。有时候给我们捐些衣服,但是农民最需要的还是钱和挣钱的方法。
听说王少华在筹划义工联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进来一起做慈善。感觉民间的慈善组织还很少,也没怎么关注到农村地区。应该有相应的组织,能够把全国全社会的信息和资源都进行联系整合,把慈善事业做得更实际更有效一些。希望王少华的行为能够带动起来。
对他个人我们是绝对相信的
我还没有听说王少华在成立义工联盟。我们一直把他看做一个热心慈善的个人,如果要成立组织的话,那就必须严格按程序来,申报审批,登记注册,接受严格监管。
他募捐的时候会找到我们,经过调查我们会给他出具证明。这就相当于政府出面说话了,他去募捐别人更信任。跟他接触好几年了,他没有什么个人私利在里面,对他个人我们是绝对相信的,我们也没有对他特别进行什么管理,政策上法规上好像也找不到相关的规定。
当然他比较喜欢让媒体报道,喜欢露个面出个风头。我觉得这也是必要的,不出名,社会上不认可不关注,没有人给你捐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民政下属有慈善会。慈善会主要还是响应政府的号召,根据当地的重大情况,做一些全局方面的慈善行为。比如前段时间发大水,慈善会就会募集衣物,分送到各地。而王少华帮助的贫困户,是一些个体的情况。从这方面来说,王少华做的慈善,算是慈善会的一个补充。(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曹筠武)
[上一页][1][2] |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