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7年,0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真正进入了“倒计时”。2006年11月20日的招聘解禁到如今已经1个多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元旦期间,本报在10所高校进行了“2007届大学生就业调查”。
| |
困惑一 专业和就业哪个更重要
[调查数据]在求职中,75%的学生希望所找的工作能与所学专业对口,但是在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中,却只有30%的人属于“对口求职”。
[记者采访]王军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与大量还在苦苦找寻工作的毕业生相比,王军很幸运地落实到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到一家研究所搞海外技术支持,月薪6500元。“找工作坚持专业似乎是个愚蠢的做法。目前很多公司在招聘时并不拘泥于专业对口,他们对求职者的个人素养越来越看重,专业要求往往只是辅助性甚至根本不需要。”王军坦诚地告诉记者他的选择。
采访中让记者震惊的是,大学生们对于自己辛苦求学四年的“专业”抱怨连连。一位财经类大学的小张无奈地表示:“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对于实用性的操作一无所知,连最基本的什么是汇票、本票都不知道,对银行的运作系统也是一无所知,我们倒是能把凯恩斯的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又能有几个单位会在招聘中考这些死知识呢?”
[专家点评]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为了抓住工作,纷纷舍弃原来的专业;另一方面,许多基层单位却缺编严重,对专业人才求之若渴。其深层原因发人深省:到底是专业课程学而无用,还是学生自己学而不用?是市场驱动乏力,还是人为设置了就业障碍?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两点肯定与此相关:第一,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存在与市场脱节问题,高校“谁热招谁”的招生模式亟待改变;第二,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价值观存在偏差,很多人放弃专业是为了选择他们认为能够赚钱的职业,个人专业的发展、社会的认可等都基本上没有纳入考虑因素。
困惑二 月薪为何不断走低
[调查数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落实单位的学生中,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75%,18.75%的学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只有6.25%的学生月薪在2000元以上,可见目前大学生的价位确实不断走低。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结果如实地反映了扩招带来的短期大学生的供过于求。
[记者采访]对于南京林业大学中文系的小李来说,从半年前开始找工作到现在就像在接受一场无休止的“挫折教育”:从2006年10月份开始,一场场校园宣讲会走马观花似的;11月开始的招聘大集中投了8份简历,却在经历了3场施舍似的面试后落回茫然;12月里积极调整战略,广撒渔网、重点培养,得到的只是在一家小文具公司月薪1000元的秘书岗位;新的一年到了,对于小李来说,能够在南京找到一份月薪达到1500元的工作是她最开心的事。“1500元是最低标准了,我要在这里租房子、吃饭、坐车上下班,累了可以打打电话回家,没有1500元,我没法生存下去。”说到这里,小李神情黯淡。
[专家点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直言不讳地指出: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有问题,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完全不一致。根据我们国家的发展要求,应将多数学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目前的现实是,一方面,企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太高,觉得这些应届生们不能吃苦,缺乏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则抱怨企业开的薪水低,要求苛刻。事实上,市场需要的是有技术的工作者,出现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比大学生更受欢迎的现象并不难理解。
困惑三 应聘时只恨自己是女的
[调查数据]性别在就业中的差别在此次调查中也凸显出来,近七成学生承认存在就业歧视。而调查表明,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在同等条件下,女生签约率低于男生8个百分点。调查中,认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的,占四成以上。其中,政府机关居首位,其次是事业单位,第三是国有企业。
[记者采访]小孔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的研究生,虽然一直是优异生,年年拿奖学金,连研究生也是保送上的,但是这些成绩在性别的“劣势”下显得毫无意义。“之前我并不悲观,作为南京本地生源,找一份不太坏的工作应该没有问题。但出乎我预想的是,在求职中我一次次被拒绝。几乎所有的研究所都打出‘不要女生’的招聘条件。最让我郁闷的是,我的导师把我推荐到一些研究所,但没有想到的是,研究所的招聘主管都委婉地对导师说,您推荐给我们的学生肯定是好学生,但希望只是男生。现在我宁愿‘下嫁’去一些普通企业工作。”
[专家点评]江苏省人才中心负责人韩志忠表示,首先,在需求岗位上,我省最大的缺口是工科类毕业生,而根据岗位要求,用人单位显然更青睐男性;其次,比较普遍的原因是女性进入单位后会面临谈婚论嫁生孩子,人力成本比较高,特别是女研究生由于读书时间长,工作以后成家生子更为迫切,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进来的人刚上轨道就停下来去忙别的事,而单位还须招人替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就业形势严峻,而研究生、博士生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招人时选择余地变大,结果是门槛越来越高,而女研究生在竞争性上并不占优势。“在我国关于职业歧视还属于法律空白,解决女性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根本上来说要从公共政策作出硬性规定。”
困惑四 下基层还是在家“啃老”
[调查数据]目前来说工作“有谱”的学生仅占三成多,还有近七成的学生工作没有落实。在没有就业的学生调查中,约一半的学生表示将选择通过人才市场继续找工作,而22%的学生则把“宝”押在了考研或考公务员上,而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是期望通过“关系”最终解决自己的就业难题。诸多数据显示,2007届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但是不容易背后的数据颇具讽刺意味:65%的人表示只愿意待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30%的人愿意去中小城市,只有5%的人表示会考虑去乡镇。
[记者采访]记者在南京一所名牌大学采访时,不止一名大学生说,“去基层后吃苦还在其次,最可怕的是那些地方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看电影没有大片,想看一场演唱会还要跑到大城市,日子会过得很没意思。”大学生们不太愿意去基层的主要顾虑还是恋爱、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等方面的现实问题难以解决;更直接的困难是基层待遇偏低,生活清苦,收入水平相对于大学教育的投入不成比例。但记者问到基层找个工作总比毕业后在大城市没事干强,好几名大学生都表示情愿先住家里,慢慢找,总有机会的。
[专家点评]江苏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朱从明主任分析道,一边大学毕业生挤在大城市里苦不堪言,一边基层、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在这种现实下,大学生亟需转变就业观念。现在农村与以前不一样,我们国家在农村建设上面投入很多,对人才政策也给了很多扶助措施。在我省各地都已经推出了优惠政策,苏北大学以上人才每月400、600、800元补贴政策,苏中、苏南也有各项人才补贴。另外,从今年开始,我省乡镇公务员三分之二的岗位将从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人中选拔。到基层工作是锻炼人、磨练人的地方,对增加人生阅历以及促进个人发展有诸多好处。
招生与就业专家
四点原则必须把握
江苏省招生与就业中心的专家认为,从招聘会解禁到现在,0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经过第一个阶段,很多仍然没有工作意向的毕业生,在下一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机不可失,早作决断。当前还有很多毕业生在求职问题上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却迟迟不签约,总期望更好的工作还会出现。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2.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找信息。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
3.高也成,低也就。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
4.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现实证明,绝大多数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并能够承受违约引发的责任。
(这次就业摸底调查取样于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经贸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等我省十多所高校的07届毕业生,专业包括计算机、金融、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外语、药学、法律等20个专业。调查样本:600份。)(作者:孙为立、王璟、刘大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