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珍何桥君本报记者陈宇文/图“我也可以挣钱了,真好!”2006年12月14日中午,刚下班的潘光华高兴得嘿嘿直笑。
39岁的潘光华家住攀枝花市路北社区,因小时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智力低下。父亲病退,母亲无业,这些年来,一家人全靠“低保”维持生活。
几经周折,攀枝花市西区残联、路北社区终于为其在民福厂找了份工作,一个月400元工资,还为他交养老保险。12月12日,潘光华来到离家只有一公里的厂子,正式上班,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是攀枝花市西区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的一个典型事例。
插上健康的翅膀
残疾人最需要的是恢复健康,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为了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为10名小儿麻痹患者做了矫正手术,为这些贫困家庭节约经费8万元;340余名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复明手术,脱盲率达100%,6名视障儿童得到免费助视器;三个社区康复站为脑瘫儿童提供全免费康复服务,目前,有61名残疾儿童和家长接受了系统的康复培训。
因患小儿麻痹症,攀枝花市建材总厂二砖厂职工罗莉从小不能走路,全靠父母养着。后来,在残联、街办的帮助下,罗莉做了矫正手术,现在不仅能走路,还到工厂上了班。
40岁的李正军是西区格里坪镇经堂村一社村民。1996年的一次意外事故,造成他右手骨折,并落下终身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也是视力微弱的残疾人,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这时,格里坪镇政府、西区残联到他家问寒问暖,帮他们申请农村救济,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还鼓励他们自强自立,投入农业开发。
经过考察,李正军将所有家产和借款共计6万元,加上西区残联为其争取到的种植扶贫项目资金15000元,全部投入到荒山绿化上。他们先后开荒200亩,种植了5万多棵桉树和3000多株芒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荒山如今呈现一片勃勃生机:坡上桉树已长至5米多高,芒果有一半试花结果,去年收果达1500多公斤。
李正军无比感慨,“是政府和残联的支持让我们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残疾人通过自己努力也能改变生活。”
“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日前,记者乘车一路颠簸来到西区大宝鼎街道沿江社区,在路边一间栅户房里见到双脚残疾的何勇。他说:“父母都不要我了,是社区收留了我,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33岁的何勇自幼患癫痫,初中毕业待业在家,因家庭生活困难,何勇托人找了一份在煤井打更的临时工作。一天晚上,他因癫痫病发作倒在火炉旁,双脚被炉火烧焦。因家中无钱医治,一个星期后,他的双脚溃烂化脓,病情十分严重。
社区知道后,将他的情况向上级反映,很快,他在街办和区残联的安排下被送往医院。经诊断,如不做截肢手术,何勇将有生命危险。可是,上万元的医疗费用他家根本无力承担。
见此情形,残联理事长何敬云当场带头为他捐款200元,并组织社区、街办、区民政局八方募捐筹资,解决了截肢医疗费用,及时挽救了生命垂危的何勇。
失去双脚的何勇行走、上楼十分艰难,父母亲将他安置在一间靠公路的自建房里,抛下何勇带着其他家人回老家居住。亲人的离去让他精神受到刺激,癫痫病复发越来越频繁。针对他这种情况,社区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2005年,社区发动居民捐款,筹足路费,让何勇去成都装上了假肢,每逢元旦春节,沿江社区居委会都要前去看望慰问他。
何勇说:“一个月320元低保金,我感到了社会的温暖,社区就是我的家。”
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残联帮助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全部纳入“两免一补”,32名残疾学生获得公益助学金。
为残疾人就业牵线搭桥
就业是残疾人面临的大难题。攀枝花市西区残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为残疾人提供安置就业帮助。
攀枝花市持进玻璃钢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福利企业,目前已安置10名残疾人就业,并积极为残疾职工办理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该厂还对残疾职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家远的残疾职工周五下午提前放假,定为“周末团圆假”。
家住玉泉街道席草坪社区的李平在劳改时腰部受伤,提不起重物,释放回家无事可干;家中老母亲也只能靠捡破烂和低保维持生活。虽然社区多次为他联系工作,但他只干了几天后,几个单位就都不要他了。后来,通过席草坪社区做工作,联系他到攀枝花市持进玻璃钢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上班,一个月800元,还为其购买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
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对130名残疾人进行了技能培训和职业咨询服务,为残疾人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区按比例分散安排残疾人累计达310人次,其中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68人。对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攀枝花市西区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已有6750余名残疾人纳入“低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