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渐行渐远,新一年的太阳正冉冉升起。过去的一年,四川与祖国同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的这组照片,虽然不能全面反映这些变化,但它们毕竟是这些变化的一个缩影、一个注释———镜头中也许是平凡的人和事,见证的却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2006,四川映像,值得我们留存记忆。 2006年8月,成都地铁工地上,一位肩扛重物的工人在高温中挥汗如雨。今夏,我省遭遇高温袭击,省内17个市大部地方高温日数创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值。
隰2006年3月,由共青团资阳市委发起的爱心捐助活动让该市16位农村留守儿童重返校园。
隍盐源县泸沽湖畔的摩梭姑娘热地加措珠玛将手中的面团抛向空中,引来了成群的海鸥。近年来,居住在泸沽湖的村民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使失散多年的多种候鸟又飞回湖畔越冬。
隰2006年1月22日,130名在泉州务工的川籍优秀农民工乘包机回家过年,返乡方式越来越“时髦”。
美国卫生部长专程到遂宁看望已康复的禽流感患儿,传达了人类联手防治禽流感无国界的重要信息。
“只要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条条大道通‘岗位’!”2006年2月16日,以“男保姆”身份出现在成都某家政公司培训课堂的省烹饪学校家政专业在读大专生白伟,一句话道出了眼下大学生的择业“新”声。
2006年11月,成都举行的一次万人相亲大会上,年轻人寻找自己满意的“另一半”,老年人则在为儿女的终身大事奔忙。
西博会上,泰国女郎热情介绍该国风土人情。我省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客商盯上了四川人的钱袋子。
2006年,股市连创新高,成都证券交易所人气很旺。股民们娱乐炒股两不误,好不潇洒!
本报记者莫定有、尹钢、吴传明、衡昌辉、汪维平、毛漫丁、欧阳杰、余坪、桑清摄
2006年7月,我省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16个市108个县(市、区)受灾,成片河、塘干枯,480多万人饮水告急,397万亩农作物枯死绝收。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鱼塘干裂见底,杨老汉一脸无奈。
邗“两免一补”在我省全面实施,凉山州已有9个县市及其余县81个乡镇实现了“普九”教育,66万名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6万名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获得了国家提供的免费教科书。
洪雅县农民不仅看病、拿药方便多了,还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补偿。
隍2006年8月26日,宜宾市金坪镇民强村村民李映勋家大放光明。当日,我省国家电网供电区域农村“户户通电”工程正式启动,李老汉成为该工程第一个受益者。受益的还将有国家电网供区内的近8万户、26.8万人。随着“户户通电”工程的全面进行,他们将在三年内全部告别与烛光相伴的生活。
2006年,不断上涨的房价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位蓉城白领和一位外来打工者同时走过繁华的闹市区。2006年,我省出台多项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让他们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