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浪费严重
废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包括电池等)、废塑料、废纸、废橡胶、废玻璃、废家电……这些废旧物资在一般人眼中,似乎并不值得一提。但据统计,目前,仅合肥市每年被浪费的可再生资源价值就高达10亿元。
| |
即使在这样严重的浪费情况下,合肥市一年的废旧物品回收总产值依然有3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回收废旧钢铁约20万吨,废旧有色金属2万余吨,废旧纸张等造纸原料约8万吨,拆解报废汽车约6000辆……换句话说,我们浪费掉的可再生资源远远不止30亿元。
“散兵游勇”力不从心
据合肥市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合肥城区已拥有各类从事再生资源收购的企业和回收站点近1000个,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的从业者近万人,应该说具备一定规模。但在这些人中,外来流动人员、个体经营户占绝大多数,“散兵游勇”式的回收大军,面对系统、繁杂的回收物品,根本心有余力不足。
合肥市有关部门认为,合肥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普遍存在盲目设点、扰民乱市、无人管理、无序经营的“脏、乱、差”现象,低水平的回收加工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省会市容市貌。无序管理甚至引发了更严重的问题——收赃、销赃、盗窃等违法现象的滋生。窨井盖、电缆、电线等公共设施被窃后变卖得利的事情屡屡发生。
收废品老农成亭长
庐江县58岁的农民夏光普在合肥收废品已16年了,自己没想到,在觉得年纪大“干不动”的时候,突然成为合肥市绿色回收亭001号亭的“亭长”。
为不让可再生资源白白浪费,从去年九月起,合肥市第一批示范“绿色回收亭”投入使用,不仅长期以来的“破烂王”有望被“招安”成正规军,也标志着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开始步入正轨。第一批示范“绿色回收亭”包括省供销社大院、瑶海隆岗社区、南园新村等五个。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在全市建立规范化、网络化的连锁社区回收亭。
跻身全国试点城市
去年10月,商务部将合肥市列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第一批25个试点城市之一。据内部人士透露,这是合肥再三争取的结果。
按照商务部的要求,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争取用5年时间,使合肥市90%以上回收人员持证上岗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亭),90%以上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80%以上的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得到回收和利用,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化、产业化和无害化。
试点回收亭举步维艰
合肥市绿色回收亭001号亭的“亭长”夏光普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一分钱两分钱的东西多直接扔掉,也没人愿意回收这些东西。”他告诉记者,在一般居民小区里,能够回收到的主要是旧报纸、废纸包装盒这样微有价值的东西。“白酒瓶卖个1~2分钱,根本没人愿意收;废旧电器又有很多专门收购的贩子,加上商家以旧换新活动,我们很难收到;废塑料、橡胶、废金属也难收到。”
从去年九月份回收亭“开张”以来,夏光普还没有在亭子里做成一笔回收废品生意。现在,他依然和没有亭子时一样,骑三轮车在几个常去的地方等居民卖废品,上门收废品。
同样尴尬的还有合肥首批上岗的其他“绿色回收亭”,让人遗憾的是,至今真正投入使用的,只有夏光普所在的1号亭。
“旧报纸0.6元/斤,收一斤赚5分钱;废纸盒0.35元/斤,每斤赚4~5分钱;塑料饮料瓶0.1元/个,每个赚2~3分钱。平均下来一天能收10多斤报纸,几十个饮料瓶。夏光普说,除了逢年过节的“旺季”,一般情况下回收废品赚的钱刚够糊口。如果完全依赖回收本小区居民家中的废旧物品,几乎难以维持。“我感觉,亭子像个临时废旧品仓库。”今年建100个回收亭按照商务部规划要求,试点城市首要是建设社区回收网络。城市中每1000~1500户、乡镇每1500~2000户居民,要设立一个“绿色回收亭”。这样,合肥全市要建立规范化、网络化的连锁社区绿色回收站(亭)2000个,其中二环路内建1200个,高新、新站、经济开发区和滨湖新区建400个,三县地区建400个;同时对二环路内的流动收购车进行整合、收编。去年底,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据了解,今年合肥市将在5个试点“绿色回收亭”的基础上,新建100个回收亭。
二环内将无收购站
不久的将来,合肥市二环内和二环外主干道两侧500米内不得设废品收购站点,全市拟建6个区域性和专业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其中主城区建4个,肥东龙塘、肥西桃花地区各建1个。
合肥市供销社一位处长介绍,同步启动建设的还有深加工产业园。全市拟建2个较大的旧货交易市场和2个较大的集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探索产业化发展。今年将为产业园选址。(王雅妮、孙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