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出手成合力留守儿童难题解
关注社会人·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
法制网记者 莫小松
广西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区),约有300万外出务工人员,而且每年还新增30万,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父母都把自己的未成年孩子留在家乡。
| |
方春海,武鸣县灵马镇王桥小学六年级学生。
10岁那年我成了一“家”之主
每天放学铃声一响,我就要跑到三年级找弟弟方业稳,再到四年级找表妹班梦茹,然后到一年级找表弟班世霖一起回家。爸爸妈妈和舅舅舅妈是3年前一同到广东打工的,从那以后,我就带着弟弟搬到舅舅家,和表妹表弟一起生活。那年我10岁,但已经成了一“家”之主了。
一到家,大家就立即走上自己的“岗位”。我洗弟弟妹妹换下的衣服,弟弟洗菜,表妹打扫卫生。弟弟洗完菜后,我再去炒菜。
妈妈在外出打工前给我买了一个闹钟,每天早上6点,我就要起床做早饭,而且要把中午吃的粥煮好。晚上,我要带着弟弟妹妹做作业,并帮他们复习功课。爸妈每隔一天就会打电话回来。我很想爸妈,但我明白,爸爸妈妈必须出去打工,挣钱养家。
我们这4个孩子组成的“家”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邻居家的奶奶主动帮我管起了生活费。每个星期,学校都有老师来看我们。住在我家附近的黄春梅老师,每晚临睡前要到我家打一转,她说,这样才能安心。
何南,曾是灵马二中最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之一。
一次表扬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爸妈在我念小学时就去南宁打工了,我在爸妈身边念完小学后,转回灵马二中。因为爸妈不在身边,我经常旷课、迟到,欺负小同学,老师一说我,我就一个人跑回南宁。
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个子长得高,在一次校运会中,我代表班里参加短跑项目的比赛,获得了全校第一。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了我。那时的我,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来体育老师又安排我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运动会,我苦练后获得了好名次。从那以后,我开始变得自信起来。
后来,班主任潘老师定期找我谈心,给我开“小灶”加强文化课学习。从初二下学期开始,我就很少把心思放在妆扮上,也不再迟到旷课,成绩进步得很快。最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体育学院。
采访手记
要关爱更要突出一个“导”字
武鸣县灵马镇是一个山多地少,偏僻落后的乡镇。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有2460名初中生和小学生成了“留守学生”,占学生人数的36.5%。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思想品行问题。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身心发育关注较少。再加上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少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安全防卫问题。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灵马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突出了一个“护”字、一个“情”字、一个“爱”字,工作做得很细。而正是一件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触动了留守儿童的心灵,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
灵马镇管理留守儿童还有一个“法宝”:即突出一个“导”字。每个学期学校联系镇司法所人员、公安民警等,到学校给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法制教育、案例分析,对“留守”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并邀请优秀校友或误入歧途的校友回校现身说法,放法制案例碟和照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法制意识,避免误人歧途。同时初中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对心理有障碍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深度点击
各项配套机制需要紧紧跟上
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留守儿童的现象已经不是地方的局部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要付出努力,仅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行的,因为这涉及到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化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如果配套机制跟不上的话,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很困难。
———编者
结束语
今天,我们推出的“关注社会人”系列报道告一段落。我们用4期的篇幅,介绍了一些地方在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流动人口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比较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
但“邯郸学步”、“拿来主义”这种对经验的简单照般不可取。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经验中的精髓,学其实质,才是我们希望这组报道刊出后所能生产的社会效果。(责任编辑:徐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