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新年献词中指出,2007年中国社会生活的重点将包括,“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以及“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对于前两个着力点,各方已渐有共识。
| |
按照这一逻辑,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需要建设有限政府,而解决民生问题却需要政府扩权,该如何解决?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政府是超凡脱俗的——政府的目标一定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也是法力无边的,由它来解决问题一定能够药到病除。
然而,当代经济学、政治学的理论,以及今天中国的现实已经表明这是一种虽然根深蒂固,但是却经不起推敲的看法。
比如年年成为热点的房价问题,希望平抑房价,实现“居者有其屋”本来合乎民生,愿望美好,但是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可以从高房价拉动的高地价中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实际上与推高房价的目标之间激励相容。政府在推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时候,使用多少资源,如何使用,公众无从得知,因此中低收入者福利水平未能改善,却出现了开着宝马车买经济适用房的闹剧。
在医疗领域,卫生主管部门“包而不干”;在教育领域,教育主管部门以有限资源倾斜重点高校,罔顾投入的边际效益已然低下。这一幕幕不都是现象不同、机理类似吗?而往往正是这些部门,对于增加行政权力和财政资源的呼声最高。
种种教训表明,政府并不必然优于市场,政府也有失灵的时候。对于一个转型社会,各种利益格局处于重组之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担当促进民生的责任,这本是政府职责的应有之义。但在转型时期,政府的边界尚未能划清的时候,常会伴随以民生的名义行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之实,民生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带来旧体制复归。
政府和厂商、消费者一样,并没有太多道德优越之处。当新一届政府以民生为工作的主要考量时,我们希望是暗含着这样的前提,即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限制政府权力,至少这两项工作在争议声中不会被有意忽略。
(原刊于《财经时报》,本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