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新机构为何成了腐败重灾区?
■本报记者 夏金彪
以为躲过一劫的原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最终难逃被双规的命运。
“郑筱萸因前任秘书曹文庄受审期间举报而案发,被中纪委双规的时间是2006年12月22日。
| |
药监高官纷纷落马
2005年6月22日,年满60岁的郑筱萸被免去国家药监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此后,郑担任国家药监局直属事业单位中国药学会理事长副部级。
“2006年12月22日上午我还看见过他。”一位出席药学会年会的企业代表告诉记者,当时作为中国药学会理事长的郑筱萸也出席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药学会年会。这也是郑筱萸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
郑筱萸,1944年12月生,福建福州市人,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在浙江杭州有着23年的制药业从业经历。郑筱萸于1994年担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1998年3月,原国家食品管理局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合并为国家药监局,郑出任该局第一任局长。
在郑被免去国家药监局局长后,该局的腐败问题逐渐被曝光。2005年7月国家药监局原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因涉嫌受贿被刑拘。
与之相关联,2006年1月12日,国家药监局原药品注册司司长、中国药学会秘书长曹文庄被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立案调查,一同被调查的还有药品注册司化学药品处处长卢爱英、国家药典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国荣等。
据了解,郝和平和曹文庄都先后担任过郑筱萸的秘书。1998年3月国家药监局组建之初,郝和平任医疗器械司司长,曹文庄任人事劳动司司长兼局办公室主任,后又出任“要害部门”——注册司司长。
此后,似乎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在2006年一年内,郑筱萸频频高调出现在多种公开场合。正当人们以为郑与其属下无关之时,中纪委对郑实施了双规。
监管新机构成为腐败重灾区
据了解,郑筱萸掌政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成立的时间并不长,它是在199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设置的新单位,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权威、高效”的药品监管新体制。2003年,在又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SFDA合并卫生部的食品管理职能,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
目前,SFDA系统内多位官员的相继落马,使药品审批、注册及医疗器械等环节的诸多问题显露出来。“权力高度集中,加上缺乏相应公开、透明的约束机制,导致监管机构成为腐败重灾区。” 一位原SFDA官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郑筱萸主政期间,SFDA进行了药品生产企业GMP改造、药品地方标准转国家标准等规范性整顿,出发点是要促进药品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但预期效果并没有达到,绝大多数医药企业都通过了GMP认证,并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GMP认证花费了企业2000—3000万的资金,加上认证后的产能扩大,医药企业往往只好“千方百计”地希望拿到新药的生产批文。而这些医药企业必然会把自己的损失转加到患者身上。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认为,监管的目的本来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但目前的政府监管不但未能有效治理“市场失灵”,反而因监管权力的滥用和虚设导致了更严重的“市场失灵”。因为监管普遍失效,不仅抑制了市场和社会自律治理的有效性,甚至导致了市场秩序恶化,被监管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因而承担了过多的成本。据了解,目前制药企业普遍不景气,消费者也深受假药和虚高药价的危害。
有关专家认为,制度性缺陷还需要从制度上入手,而规范制度的关键之举是规范权力。只有从内部权责明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从外部公开、透明,始终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才能预防监管新机构成为腐败的重灾区。
(责任编辑:李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