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7年,维系全球经济运转的“黑色神经”发生剧烈抖动,原油价格一举跌破了2004-2006年维持长达3年之久的上升通道线,开始加速下跌。原油下跌的“黑色瀑布”给全世界商品市场都带来很大的影响,虽然人们把原油的下跌归结为美国温暖的冬天,但同样凌厉下跌的基本金属的跌势,不得不让人担心世界经济的步伐开始放缓。
| |
与原油和基本金属强烈的下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各大股市连创新高。我们可以把CRB指数和美国道琼斯指数的图表作一对照,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新年首日即突破了12500点的历史新高,而CRB指数剧烈的下跌使得此轮涨幅的38.2%的支持线失守。美元指数持续攀升,美国股票市场继续上涨。股市表现良好,有可能吸引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而从商品市场上撤离。
原油的下跌使得全球食糖市场雪上加霜。因为单从食糖的基本面来讲,本产季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之中,惟一能够给予多头信心的恐怕只有油价的坚挺,而如今原油的下跌让我们在白糖市场里只能看到“白茫茫的一场大雪”。
国际糖业组织(ISO)和法国糖业咨询机构Kingsman最近分别将2006/2007制糖年全球食糖市场的食糖供给过剩,从上榨季预计的220万吨和333万吨都上调至500万吨。与国际市场类似,中国食糖市场在2006/2007新榨季也面临供过于求。中国糖业协会根据国内糖料播种面积预计,新榨季国内产糖总量将超过上个榨季881.5万吨,达到1120万吨,需求总量按照去年1065万吨的2%-3%年增长水平,预计为1090万吨,再加上全年净进口食糖100万吨,则供给剩余量可达130万吨之多,与上个榨季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说食糖基本面的颠覆使得国际基金做多食糖失去了基础的话,那么原油的下跌更是从精神上进一步摧垮,所以我们将看到,美国11号原糖将重返下跌趋势,而且有可能进一步跌穿10美分/磅的关键支撑线。
然而中国的白糖市场似乎不会这么简单下跌,其中一个最大影响因素是国家对于食糖价格的调控。新榨季广西地区实行的甘蔗收购价为260元/吨,并与每吨一级白砂糖平均含税价格3900元挂钩联动进行二次结算,每吨蔗料成本大致为2300元,加上糖价人工费、折旧费等,每吨糖完税成本在3600元一带。另外,3650元/吨是广西地方的收储价,这个支撑如果被跌破,政府很可能伸出援手。如果说去年国储抛糖做了一次漂亮的“空单”的话,而今正是“回补”的大好时机。
2006年中国淀粉糖有520万吨的产量,直接替代蔗糖消费50万吨左右,而这520万吨的淀粉糖中,有85%是从玉米加工而来,因此2007年如果玉米价格居高不下,那么玉米淀粉糖对蔗糖的替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从而给国内食糖价格带来支持。
笔者再次强调一下我国白糖季节波动特征,每年1月左右,正是收获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价格往往沉入谷底,但春节食糖销售的旺季将很快拯救这种颓势,考虑到本年度种种平衡因素,2007年糖市将作区间运动,投资者可以在严格风险管理的前提下,逢低长线买入,以待白糖市场上的冰雪化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