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去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一法颁布,利好频传。2007年全市农村工作重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赫然在列。连日来,记者走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感受到的无不是对新法的期待。
| |
农民合伙办社闯市场从此“名正言顺”
前不久,“长江惊现热带鱼”引起众多媒体关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在江中被曝光的淡水白鲳却是浦口汤泉农民贵存义家的漏网之鱼。独辟蹊径在南京养殖热带鱼,老贵确实动了不少脑筋:先是和百余农民一道合伙办社闯市场做大规模,后在汤泉、扬子热电厂建起保种厂,牵手苏南一大型批发市场销售。去年一年就售出淡水白鲳400万斤,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尽管发了财,可老贵总有件闹心事憋得慌:“因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为大伙儿自发形成的合作社正名,出门碰钉子也就成了常事。为什么?名不正言不顺,人家不信任呗。”事实上,全市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社都有着同样的苦恼。一年多来,我市之所以有10多家合作社“懒得”去工商部门注册,原因很简单——“家里认了,外面不认。注不注册都一样。”“而今不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给了合作社合法的身份。”一些早就闻听新法出台的合作社成员说,以后出门闯市场、扬品牌,腰杆硬,底气也足了。
新法给出合作社规范运作的“硬杠杠”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新法尽管尚未实施,但我市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却已从规范运作中尝到甜头。去年4月,成立未满周岁的六合区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召开分红大会,14名社员人均分得红利3200多元;与此同时,马集镇水芹种植面积也比前年增加30%,达到8500亩。“合作社喜人的效益离不开运作的规范。”社长刘学良介绍,合作社工作计划、销售点建设、收购价格等全部是透明操作,就连到白云亭农贸市场设立摊位,都是3名理事、1名监事共同“拍板”的。单是去年,全社已先后召开17次社员大会,研究发展的每个环节、细节。分红当日合作社增资扩股,报名者逾百名……“这些都增强了合作社的民主意识和凝聚力。”据介绍,截至目前,我市较规范的农民合伙组织和专业合作社有200多家,其中,农民合作社50多家。规范运作几乎成为这些组织(社)负责人的共识,不少负责人表示,新法给出了合作社规范运作的“硬杠杠”,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适应市场,带动农民增收都有积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享涉农税收优惠
“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因为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不分家。”解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市委农工办发展处处长郭井生说,新法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和政策上的倾斜,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地方财政“埋单”开展的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同时还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这些优惠目前在南京虽然还是空白。但到今年底,全市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到100家,让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吃上政策的‘小灶’。”通讯员 徐萍 南京日报记者 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