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牡丹江市把工业化理念引入农业管理过程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高效优势产业,取得增收显著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874元发展到去年的4686元,年均递增7.8%,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居全省首位。
| |
以往,牡丹江市农业主要依靠种植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始终在二千七八百元徘徊。2004年开始,该市实行“三个引入”发展现代农业促增收。即引入现代工业组织形式,实行农业产、加、销一体化运作,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招商引资上搞突破;引入现代工业管理理念,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品牌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绿色食品和外向型农业上搞突破;引入现代工业效益原则,发展高效优势产业,在畜牧业和劳动力转移上搞突破。
“就农业抓农业,永远不会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副市长王育伟的话道出了近年来牡丹江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整体思路。新的工作思路迅速取得效果:2004年,牡丹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662元,同比增长21.7%,首次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在海林市海林镇新海村的仓库里,年仅31岁、被大家称为“蘑菇大王”的闫洪彬告诉记者,由于政府的引导和培训,2006年他种植的30万袋食用菌预计收入超过20万元,而村里种植量最少的农户一家也能挣个五六万。
经过几年的发展,主导产业支撑农村经济的格局在牡丹江市初步形成,以肉牛、食用菌、果菜、生猪为代表的四大主导产业收入已达到40.2亿元,占农业收入比重的53.5%。长春皓月、草原兴发、三通、四川川野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全市55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4.5亿元,农民1/3以上的收入来自产业化经营。同时,全市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二三产业、劳务等五项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为23%、30%、14%、13%和17%。此外,农业外向度也显著提高,承接对俄、日、韩农业合作项目50多个,2006年全市出口地产农产品达16.5万吨,出口额达5.5亿多元,外向型农业经济已占全市农村经济总量的17%。(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