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食品市场,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零食。零食,在人们的饮食需求中,相对主食与副食,应该说“三分天下有其一”。学会科学的零食消费,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也是能做到的。
零食市场:品牌与安全共存
一些生产企业过于看重零食的“色”,使零食成为“花枝招展”的“彩色食品”,以此吸引消费者,特别是极富幻想的天真浪漫的儿童。“彩色食品”的“浓墨重彩”,大都是添加了色素——有的是天然色素,有的是人工合成色素。
个别企业不按国家规定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消耗体内的解毒物质,干扰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导致慢性中毒,影响神经系统。这些危害,对各种器官比较脆弱的儿童尤为严重。所以,要正确处理零食色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多生产让消费者放心的零食,而不是“垃圾食品”。
零食让消费者不放心的,不只是色素(也叫着色剂),还有原本不必添加或超标准添加的各种防腐剂、膨化剂、增稠剂、增味剂等,使零食缺少了固有的新鲜度和“原汁原味”。正确处理原料与辅料的关系,才能走出“滥添加”的误区,通过精选原料和精细加工,尽可能保护原料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特色,多生产受消费者欢迎的“绿色食品”、“天然食品”。
有一位张小姐对笔者表示:“我挺爱吃零食的,但是总疑心吃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会不会影响健康,每当我挡不住诱惑,去吃零食的时候,心里总有点别扭。”这话不是没有代表性。她说的“乱七八糟”,道出了零食的品种多;她说的“别扭”,则是对零食的质量不放心。零食市场上缺少品牌零食。所以,当前应急于解决的问题,不是零食品种的由少到多,而是零食的品牌化生产与经营。
目前,零食的生产者和零食的品种,既多又杂,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统一的标准,也缺乏系统和严格的管理。因此,有条件的烘焙食品生产企业,应在竞争中充分发挥零食生产和经营的优势,在优胜劣汰中发展壮大。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参与制定和完善零食质量标准,带头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零食生产和经营的健康发展。
零食在饮食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饮食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主食、副食、零食。其中零食,俗称“小嘴”,是供随时零星食用的食品。例如:各种小吃、糕点、炒货、果品、糖果、饮料等,约占5%至10%。
主食、副食、零食,实行“三分开”,已成为我国饮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上,近年来有人提出“餐数革命”,实行4、5、6餐制,具体办法是:3顿正餐依旧,但进食量减少,把减少的进食量分散到正餐以外的零食中,在上午10时左右、下午16时左右、睡前1至2个小时,分别进食零食。
相比较而言,零食虽然不像主食、副食那样受人重视,但零食在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零食,在人们的饮食中,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加餐食品”;在人们外出旅游时,零食扮演了“旅游食品”的角色;在人们忙碌的工作时,零食起到了“方便食品”的作用;在人们休闲的时间里,零食还是打发时间的“休闲食品”。
无处不在的零食,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但是,由于目前的健康饮食观念,更多地体现在“一日三餐”上,而对于零食消费,仍很茫然,有的甚至走入了截然相反的两个误区:要么“过度吃零食”;要么“惧怕吃零食”。
零食消费不理性、不科学的现象,时有所见。对此,有关方面和专业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报道市场动态,研判市场走势,披露市场内幕,沟通市场需求,维护市场秩序,引导科学消费,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吃零食有学问
一、不以零食代替正餐。有人为了节省早上和中午的吃饭时间,以零食代替正餐。有的出租车里常备一些小点心之类的零食,司机有空就吃两口,正餐食入量很小,甚至以零食代替正餐。还有人正餐之后,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放下碗筷,接着吃零食。类似的情况,时有所见。其实,人们对营养的摄取,还是应以正餐为主。零食带给人们的营养毕竟比较单一。零食永远不能取代正餐。
二、儿童不能滥食零食。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城市的儿童存在食用零食过量的问题,而且其中不少零食是“五高一多”食品,即: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多味精。原料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被破坏,含量较低。儿童滥食零食,对生长发育不利。
三、病人应控制吃零食。探视病人的家属或亲友,常给病人带一些零食,有些病人毫无顾忌、毫无选择地吃。病人更需要合理控制饮食,而医护人员往往忽略对病人食用零食的特别提醒。有些糖尿病人注意控制正餐了,但对吃零食不加控制。吃了150克花生,就等于吃了500克粮食,后果可想而知。
四、巧吃零食。根据每个人正餐营养的摄入情况来选择零食。比如,正餐吃得比较素,应选择能补充蛋白质的零食。如果正餐吃得比较饱,则应吃些助消化的零食。平时应注意选择一些有营养价值的零食,尽量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肥胖者应少吃或不吃太甜的零食。坚果类零食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益。食欲不振、消瘦、营养不良的孩子,应改变以吃零食为主的习惯,让一日三餐成为孩子摄取营养的主要渠道。
五、经常变换零食的种类。有些人吃零食也偏食,认准一个喜欢的品种,不换样,这样不好。零食也应像正餐那样,经常变换种类,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甜美、可口的零食。孩子吃自家制作的零食,可以增加孩子的荣誉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感。
零食不只是儿童的“专利”
人们对零食的印象和感受,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但是,零食并非只是儿童的“专利”。
在上海的一家大型超市里,销售糕点、糖果、炒货等上百种零食。调查者在收款机前观看了30位顾客的购物筐,其中26人的筐中装有各种零食。经询问,既有专给孩子购买的,也有给自己或全家人购买的。在广州的一家大型超市里,接受调查的15人中,竟有14人有爱吃零食的习惯,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71岁。可见,零食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
零食,以它乖巧的形状、诱人的色彩、奇异的包装、特殊的口感和口味,最容易引起儿童的喜欢。亲近零食,是儿童的一种天性。据专家介绍,一个健康的儿童,每天所需热量的1/3,来自正餐之外的加餐食品,也就是零食。正在长身体的儿童,需要较多的热量,而其胃口较小,只靠每天标准的三餐,热量肯定不够,特别是在热量消耗大的一段时间内,食欲还会变化。因此,适量补充正餐之外的零食,才能保证在下一顿正餐前,体内维持稳定的热量。儿童,无疑是零食的最大消费群体之一。
女性,也是零食的最大消费群体之一。有人说,女性从豆蔻年华到嫁为人妇、升格为人母,再升级到祖母,也还是一样地嗜吃零食,而且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女人们吃起零食来,大多理直气壮,一副毋庸解释的表情,仿佛那是一件最天经地义不过的事情,仿佛只有吃零食的女人,才有资格解释“津津有味”这个成语。
与女性相比,男性的零食消费,虽然不是那般情有独钟,却也越来越多地走进男人们的饮食生活。这是因为,由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竞争激烈,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男性喜欢在紧张的工作间隙吃零食,用以转移思维,使情绪得到调节,精神得以放松。
上班一族,不分男女,常有忽略早餐者,有的甚至不吃早餐,但他们往往采取同一个补救办法:吃零食。
吃零食的老年人,也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仍然一日三餐,满足不了对营养的需要。如果三餐饱食,又难以消化吸收,给胃肠带来较多的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讲究养生科学,一日三餐,只吃七成到八成饱,正餐之间感到饿了,就吃一点易消化又富于营养的零食。这样,既保证了老年人的正常营养需要,又不会给胃肠造成过重的负担。有人甚至提出,老年人应“羊吃草”式就餐,以便使每一时刻的营养都均衡。
很显然,五光十色的零食,消费者不只是儿童,而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全民消费。零食市场,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要零食也要健康
科学研究证明,适当吃一些零食,不但不会影响健康,而且对身体有益。零食,与健康同行。
一、吃零食能收到养生防病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吃零食没有狼吞虎咽的,而是细嚼慢咽,即慢食。科学研究证明,慢食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可健脑、抗衰、防病、美容。在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的当今社会,零食的作用,更多的是满足休闲时的一种口感需要。轻松进食,在亲切、自由和愉快的情感之中,体验那种特有的悠闲、惬意、美味,在“润物细无声”中,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二、吃零食能起到临时充饥的作用。在特殊情况下,不能食用正餐,或正餐质量不好,有零食在手,便可在成年人工作的间隙和学生的课间,进食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起到临时充饥保健作用。外出旅游,零食是常备之物。零食,包括炒货、糖果、糕点、小吃等,品种多样,有荤有素,在某种意义上说,非常时期的零食,兼有“主食”和“副食”的功能。
三、吃零食能够锻炼牙齿和美容。多数零食“耐嚼”,能起到健齿作用,既锻炼了牙齿,又有健脑作用。牙科医生说,适当嗑些瓜子,是“神秘的健齿术”。美容师说,瓜子里含有丰富的锌元素,可以帮助皮肤新陈代谢。如果每天坚持嗑几十粒瓜子,就可以使皮肤光洁靓丽。
四、吃零食能调节情绪。零食可以使人的精神进入最佳状态。恋爱中的人,嘴里常有零食,两人手中的零食,给人以充实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吃零食能够缓解紧张情绪,消减内心冲突。在手拿零食时,零食会通过手的接触和视觉,将一种美好松弛的感受传递到大脑中枢,产生一种难以替代的慰藉感,有利于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紧张。神经科医生常常向人们提出建议:在紧张工作或学习的间隙,吃点零食,可以转移人的思维,使人的精神得到更充分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