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月8日电(记者张和平)向来“恃才傲物”的温州民间资本如今向外资低下高昂的“头”。政府与民企诚心悦意张开双臂欢迎外资入温,“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倾力实施“一号工程”,走出一条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新路。
困境:“螺蛳壳里做道场”
长期以来,温州低小散、低效益的阴影总挥之不去。号称三大支柱产业的服装、皮鞋、低压电器年产值有300多亿元,但税收贡献率低。全市原有各类工业园区多达280个,平均产值仅3亿元。
温州市为解决低小散多年来已“极尽能事”,但往往摁下葫芦浮起瓢,收效甚微。2005年初,市决策层深入解剖认为,老吊在民营经济一棵树上,靠其自身的“内力”摆脱低小散,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空间有限。
心态:“多个香炉多个鬼”
温州市委由此提出引进外资“一号工程”导向战略,寻求“外力”以推动产业结构质的飞跃。引进外资并非新花招,但对领改革之先、落开放之后的温州,却有特殊的意义。温州近20年实际引进外资只有10多亿元,仅为宁波市2004年一年引进外资的三分之一。市委决策层坦言,“一号工程”实际是“补课工程”,补引进外资之课。
该决策一时难形成共识。有人提出质疑:温州民资殷实,没必要舍“民”求“外”。民间资本3000亿元,闲资就达1000亿元,每年还有上亿元资金“外逃”。有人心存悲观:温州与外资不般配。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小打小闹”的经济格局,世界500强未必看得上。也有人忧心忡忡:温州土地“僧多粥少”,这会加剧肥水外流和民资饥渴。
许多民企老板更是心态复杂。他们受家族经济、血缘经济的影响,“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合资办厂增加费用和矛盾”“多个香炉多个鬼”等五花八门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引进外资并不钟情。
对策:“公转”促“自转”
针对上述引进外资“要不要”“能不能”“该不该”“行不行”等问题,温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层意志坚决。他们积极做“公转”促“自转”的工作。
“公转”:创立新思路,创建“嫁接经济”的理念,制定导向政策,引导民营经济搞产业嫁接,重点将传统、支柱产业与世界500强、著名跨国公司、国际行业龙头、国外优秀企业嫁接。
搭建“以民引外”的平台。带领企业“走出去”,在海内外组织各类招商会,帮助企业直接招来有效项目100多个,储备好项目111个。
“自转”:让企业自由选择,自我作为。政府不搞“拉郎配”。市委书记王建满说,我们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产业对接,不是一般的引进,而是进出对流;不是单纯的引资(独资),而是借梯登高。走“以民引外”“民外合璧”发展之路,这是温州再创新优势、提升产业档次的捷径,也是温州今后发展的重要出路。
绝招:“腾笼换鸟”逼双赢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是引进外资的主战场。温州市在此重点实施“腾笼换鸟”工程。
“笼”腾让给“民外合璧”的企业。
“换鸟”:提高入园门槛,限制“进笼”条件。规定非规模型、外向型、科技型、效益型(四位一体)企业莫入。达标者还需经评分挑选,联席联审,公示监督等竞争程序。由此确保了“强鸟、好鸟、大鸟”入“笼”。
“腾笼工程”使17家已公示的内资企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逼得他们四处寻找外资“攀亲”。全国拉链协会理事长单位温州和合拉链公司为扩大再生产,新增25亩地已公示,结果“煮熟的鸭子飞了”。“世道”一变,公司被逼得跟着变。该公司最终与德国有60多年拉链生产历史的世界拉链巨头瑞斯拉制造公司嫁接,总投资700万美元,引进外资150万美元。该“嫁接工程”一下子就提升了产业档次,从生产国内名牌变成国际名牌产品。
当年,开发区17家被叫停的内资企业已全部实现嫁接,获批的土地更多,而且与外资共同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和合”公司董事长黄松桂说,“腾笼换鸟”表面看是亏待了内资企业,但实质上是内、外资都获得双赢。
“换鸟工程”开出“高速通道”,迅速培育出一批强鸟、大鸟。温州华亿电子有限公司引进法商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引进600万美元,总投资1000万美元,引进国际一流技术,生产高新技术的数控石英振荡器。温州柳成集团与著名跨国公司汽巴精化集团合资,总投资1725万美元,共同组建浙江瑞成珠光颜料公司,生产高科技颜料。两年来,开发区共引进60余个外资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超过三分之二。
重心:“铺天盖地”攀登“顶天立地”
面对皮鞋、服装、低压电器等量大面广、“铺天盖地”的传统产业,温州市注重引导企业与被称为“顶天立地”的国际品牌和国际著名企业嫁接,以防止出现“竹竿经济”。
水笔变金笔,是温州从“铺天盖地”冲刺“顶天立地”的一个杰作。处于中国“制笔之乡”的浙江人可工贸公司原制造普通水笔。几经波折,该公司“攀”到世界“制笔之王”、百年老店瑞士凯兰帝公司,引进外资800万美元,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与国际品牌,一步到位生产世界顶级品牌金笔,并利用凯兰帝的全球网络,将中国文具产品打入国际主流市场。
在“服装之都”“阀门之乡”“中国鞋城”“低压电器王国”等这些传统产业领域,众多民营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演绎精彩的“铺天盖地”攀登“顶天立地”、优化产业结构的大戏。目前,全市传统支柱产业与外资嫁接的项目占“以民引外”项目的50%以上。
深化:“挑肥拣瘦”“以产引外”
今年以来,温州市“招商引资”的重心向“招商选资”转移,注重“以民引外”的质量。总投资3200万美元的温州忠诚数码科技公司“挑肥拣瘦”,引进日本数码先进技术,开发生产液晶数码电视、数码相机、家庭影院等高新科技产品,这将温州的产业结构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
中国低压电器领军企业之一德力西集团公司放出一颗“卫星”。他们在多家世界500强中选择国际“巨无霸”德国施耐德公司进行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深层次的嫁接,总投资逾1.5亿美元,各占50%股份,成立新合资企业。董事长由中方出任,产品打中国德力西品牌。这项合作将对德力西产业产生质的拉动,合资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2.6亿元,带动中国输变电电器年出口超1亿美元。
令人关注的是,温州市各级政府及一些企业将“以民引外”转向“以产引外”,引进“产业链”,深化“一号工程”。温州是世界著名的“鞋都”,该集群经济企业高达5000多家,年总产值超400亿元。其主要原料的是氨纶、聚氨酯。贡献并支撑这个“下游产业”的主要是以华峰集团为代表的“中游产业”,其年产值40亿元。但其“上游产品”主要受控于德国拜耳、巴斯夫公司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温州、瑞安市政府为了形成整体的产业链,使产业链更加合理、科学,就利用华峰在全国业内“龙头老大”的市场地位和超大需求份额,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招引了“亚洲一号”聚氨酯企业日本NPU公司专门到瑞安市投资3600万美元,与华峰作“邻居”,办起“专供”华峰的“上游产业”。这项“一毛不拔”的“合资”项目,有效地打造成整个温州制革、制鞋、服装的产业链,也使华峰的供求格局得到优化,大大增强了市场的主动性。
(责任编辑:王伟)
|